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0多年来,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古典管理、新古典管理和当代管理。其发展演化的内在逻辑是沿着人性假设的思路展开的,从“经济人”假设开始,经历了“社会人”假设、“自我实践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发展到今天的“决策人”、“化人”假设。与人性假设相对应,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决策理论、企业化理论等。未来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也将沿着人性假设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人性假设构成了管理学演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匡安荣 《经济学家》2003,(1):116-117
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间,有着明确的内在联系。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魁奈的“自然秩序哲学”,再到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中间有一条清晰可见的思想线索。我们愈是深入地研究这两种文化,就愈深刻地感到它们就象两个不同的作曲家所谱写的两部交响曲,而其基本旋律却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学是一种西学,而应把它视为中西文化在十七八世纪互相融合的产物。(1)人性之“自然”:为我与利己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从宏观而言,就是“道”之学,从微观而言,就是“为我”之学。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薪酬管理与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薪酬管理理论是随着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人性假设理论经历一个由"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复杂人"最后到"决策人"的发展过程。文章研究分析了西方人性假设与薪酬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人性假设的历史考察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张人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后来,哲学家王安石又说:“性生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明确提出:人之初,无善恶,人的善恶是从情而来的,是后天(环境)习染而成的.这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理解,后天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于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西方管理理论人性假设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云 《时代经贸》2007,5(2X):96-97
对人性的认识和探索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条逻辑线索。本文通过对管理中人性假设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演进,梳理了管理理论的发展,以期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认识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文化转型应该政治型、行政型文化转向经济型、经营型文化,从依赖型文化转向自主型文化,从群体型文化转向群体与个体并重型文化,是国有企业文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国有企业文化转型在深层次上是一种人性模式的转型,印从原来那种“伦理人”、“单位人”的人性模式转向“经济人”、“能力人”、“社会人”的人性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欢 《经济研究导刊》2013,(12):264-267,280
鲁迅和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大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开中国乡土小说之先河,沈从文则开拓了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新领域。从“未庄”千疮百孔的丑陋,到“湘西”人性化的美好,无论是文化批判与启蒙主题,还是人性关照与诗意审美,鲁迅与沈从文都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精神脉络。从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的文学理想、审美意蕴、艺术表达、语言风格四个方面的比较中窥见鲁迅主“理”,沈从文主“情”;鲁迅重写实,沈从文重写意;鲁迅立足于现实主义,沈从文立足于浪漫主义的迥异创作风格,并从中比较出在对中国问题的体验认识上,鲁迅与沈从文以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透视乡土中国,解读乡土文化。他们走的路虽然不同,但爱国之心、忧国之情同出一脉,“改造国民性”与“重塑民族品格”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朱镕基总理提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是科教兴国。科学也好,教育也罢,都是以讲逻辑、用逻辑作为前提的,世界上没有不讲逻辑的科学,也没有不用逻辑的教育。因此,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各级干部中,提倡重视逻辑、遵从逻辑,鼓励学习逻辑、运用逻辑,应当是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工作。 逻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百年之前,中国近、现代先学从西方引进逻辑,目的是要弥补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如古代学术缺乏对概念作明确界定的逻辑要求,致使不明确的概念进入学术论争之中,导致争论时间漫长而没有结果。最典型的可算孟荀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孟子之人性与荀子之人性名称相同,内涵却不一样,孟子之性,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离娄下》);荀子之性,指人“生之所以然者”(《荀子·正名》)。一个讲伦理、一个说本能,一个指人的社会属性、一个指人的自然属,争论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样的争论再持续两千年也不会有结果。  相似文献   

9.
吃喝应有“度”古代圣人告子说 :“食色 ,性也”。吃喝是人的本性、天赋人权 ,不可剥夺。既然吃喝是人的天然本性 ,人们就应求朴存真 ,顺其自然 ,使之保持在一定“度”的范围内 ,而不该自恃精明和高贵 ,把吃喝本性搞得过于复杂和偏颇。许多人在吃喝问题上超出了应有的“度” ,认为“人生在世 ,吃喝二字” ,在量上追求“大”、在质上追求“精”和“稀”。这种吃喝观既是人性的扭曲 ,又对人类赖于生存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严重破坏。过度吃喝是人性的扭曲为什么说人生在世追求吃喝是对人性的扭曲呢 ?人具有自然性 (生物性 )和社会性两…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命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命的神圣性人类生命的第一大性质是其神圣性.生命具有神圣性在古代世界各民族那里几乎都是不言而喻的真理.远古的人类一般都认为人之生命源于某种神秘的过程,或者是伟大的造物主赐予的,因而是神圣的.而若从直观的角度人们一般也可体会到生命的神圣性:自己的生命小而言之来自父母,大而言之则源于天地自然.人间之男女为何有如此奇妙的性(爱情)与生育(繁殖)的功能呢?为何只有人才从亿万种生物中脱颖而出,其生命成为天下之最“贵”呢?如果想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给以完整的和精确的回答是很困难的,但人们却可以从中直接悟出:人在生命的层面上是上接之于“天”、下接之于“地”的,是自然大化精华的凝聚.正因为如此,人的生命才先验地具备了神圣性.  相似文献   

11.
自我控制论     
人生有太多的诱惑,难以自制则失却人性,毁灭自我,所以,我倡导“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求、索、占、抢、贪而成立的,唯有将“自我”控制在适当境地之内,人方为人,人方不为神,人方不成为兽,人方能自立。 自我控制是能动的。自我控制总是受精神指使的,而精神是能动的,精神的力量是难以预计的,所以“自我控制”与人的信念、意志、情怀、学识、修养的息息相关,表现着一个人的风度与气质。谁能说,一个形象完美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放纵的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众说纷纭,典型的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全面地解释进行各种活动和处在社会网络中的人,鉴于此,两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方法论、人的属性和人的需要等角度来阐述“经济人”与“社会人”只有互相补充,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给人性提供某种完整的描述。“经济人”和“社会人”两种人性假设的有机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连和 《经济论坛》2004,(14):80-81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继行为管理、目标管理之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是“人本管理”理论在管理行为中的具体化。所谓。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对人的认识提升到主体的境界,强调人的个性、情感、自尊及自我发展等人性的需要,重视文化和环境的作用,注重人的潜能的挖掘和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一、对于人性与欲望及其需求的解释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人类欲望的表现特征是:1.无限性: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正如荀子所言:欲不可尽,欲求不满。2.关联性:欲望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饱暖思淫欲,就可以解释社会上部分包“二奶”的富翁在物质的享受得到满足后,所…  相似文献   

15.
作为华为狼性文化的一种体现,华为鼓动一线年轻的电信销售员工以令对手头晕的气势展开肉搏式竞争。同行都把他们视为横冲直撞的狼。而华为对群“狼”的管理,也是“没有人性”的从招聘到业绩考核的末位淘汰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前提,伴随人性假设的演进脉络,管理理论也不断地发展变化。人性假设从最初的强调人的自利性到关注人的利他性,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进步,但始终没能摆脱理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这样"人本"发展观应运而生,"人本"发展观作为社会中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势必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及其构建。  相似文献   

17.
肖静 《江南论坛》2003,(3):35-36
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世之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现代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所带来的道德、文化失衡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我们面对的两种教育: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之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这种教育称之为技术知识教育。另一种教育是以人的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即人的因素。一个人身体健康还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性论是人性之体与人性之用的统一,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本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人为研究目的,以人的能力、素质发展作为解决经济矛盾的根本途径,以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为主体,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人本研究方法,即唯物辩证法。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认识到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没有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其研究方法具有非人本性。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当代企业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