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袁梦  段岩燕 《科技和产业》2022,22(10):76-81
为了促进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基于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开封市2011—2018年的土地利用相关指标,构建开封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开封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稳定增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呈波动增长,土地利用的整体协调度呈比较协调态势。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选取云南芒市这一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应用功效系数法评价了2000年和2009年芒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情况,最后探讨土地资源约束的成因,试图为资源约束下的芒市地区可持续发展寻找新途径,同时也为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需要进行科学评价与分析。本文以武汉市为案例,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其次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影响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层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其2007-2017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近11年来长沙市土地利用总功能波动上升,功能类型日趋完善和多元化,且各功能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增强;②社会功能的提高程度高于经济和生态功能,且表现最为优异;③单项功能中除农业生产功能快速退化和维持生态平衡功能呈缓慢退化趋势以外,其他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土地利用协调度的研究可以综合分析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了解土地利用现状,挖掘土地发展潜力。文章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构建芜湖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土地利用协调度模型来探讨芜湖市土地利用协调状况,并依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平昌县岳家镇云梯村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将明显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同时也要注意在以后的土地整理项目中要提高对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0年、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2000年与2010年多伦县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十年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应用信息熵与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是否达到合理利用的评判标准,是评价和监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和程度。本文从环境、资源、经济及社会四个准则层出发,选取 2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时点评价法、线性比例法与熵权法进行综合测算,对成都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针对性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一般可持续利用状态,整体态势良好。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注重协调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熵权法,选取自然、经济、社会、生态4个方面、14个指标构建了评价体系,对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情况整体处于良好等级,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很容易导致土地生态安全恶化。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和预防。  相似文献   

10.
姚丽娟  杨林 《发展》2011,(2):106-107
武威市是甘肃省河西走廊上的重要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盲目性大且利用率低,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如何合理配置武威市的土地资源,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全面分析武威市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对其集约利用进行研究,建立了适合武威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The investment of urban rail transport brings a large scale of benefit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se benefits makes sense of evaluating of the investment return accurately and establishes the approach for return of urban rail transit development benefits. Theoretic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land price. Based on the property value method, we emphatically discuss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investment benefits through land price rising degree.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model of urban rail transport construction on land value impacts based on the data of No. 13, Beijing light rail, and gives the proof of model using another rail of Beijing——Batong Rail.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农村经济。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政策不配套和范围盲目扩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应加强科学规划研究、完善政策、法律法规,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有针对性地退耕还林,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13.
曹正勇 《乡镇经济》2008,24(3):32-35
大力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是促进农地使用权健康、合理、有序流转和集中的关键。大城市郊区因地缘优势往往成为农地使用权市场的“温室”和“试验田”,对大城市郊区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整个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培育。文章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分层聚类、对比等方法对大城市郊区两种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提出了要因地制宜、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制度环境以及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并规范其行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已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瓶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当参照城镇国有建设用地的改革模式,以提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尊重土地资源要素的市场价值规律,激发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经济属性,并尊重土地不可移动的自然属性,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一体化资金,实现城乡结构平衡组团式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叶成朋 《改革与战略》2008,24(10):29-31
地上权制度是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法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和土地用途严格管制原则,决定了地上权法律制度必将在我国广泛存在和高度发达。但是,其并未受到立法机关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地上权制度。从现实需要出发,未来的民法典立法应选择地上权模式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文晓波 《乡镇经济》2011,2(1):53-57
文章分析了农地征收中的利益分配现状,在结合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土地利用成本角度解读我国“空心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近20年来,农村住房建设规模逐年增大,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外华内虚”的村庄结构,即“空心村”。文章阐述了“空心村”的特点,着重从土地利用角度,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剖析了“空心村”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空心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何格 《特区经济》2008,(5):139-14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协调各业用地、保护耕地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存在着失灵现象,文章对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失灵、规划缺陷以及规划的不完善是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的三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农地可持续利用与经营模式的内在关系及其创新机理,经营模式、产权创新与政府职能的内在关系及其创新机理,农地可持续利用的产权支持和监督考核体系等三个子块出发,为农村经营模式、农地产权和农地可持续利用内在关系及其创新机理研究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应重新认识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存在条件和必要性,"三农"问题最后的落脚点仍在于经营主体基于产权创新的市场主动和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相似文献   

20.
王有强  董红 《特区经济》2008,(12):237-239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作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合理、行政权的滥用和理论上的匮乏,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建议明确界定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范围,赋予农村土地所有者法人资格;规范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区,建立合理的土地产权结构;明确土地承包合同的性质;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