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在结合目前国内外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筛选构建较为合理并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选择传统数理统计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RBF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组合预测预警模型,以求能够组合不同单一模型的优点,解决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兼顾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解决了单一模型应用中精确性和第二类问题处理能力不能同时兼得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混合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勤勤  郑建国 《技术经济》2011,30(10):91-94
将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构建了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警混合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基于财务数据的单一判别分析,运用本文构建的信用风险预警混合模型能得出较优的评估结果。最后提出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一定的选题背景下,分析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如股份制改革、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重塑银行经营机制、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评价方法不断发展演化。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性、总结常用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对应用较为广泛的传统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将设计有双变异算子的免疫规划算法应用到BP神经网络,建立面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以求提高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资本市场公开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将相关信用风险评估指标和数据进行,应用到实证分析之中,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目前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四个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Cred it Risk+模型、KMV模型和CPV模型进行了介绍,分别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了这四个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已发展到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RB法为代表的模型化管理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采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贷款风险度方法仍主要以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为主,在风险与资本定量计量上存在许多不足.本文研究遵循"路径依赖"的改进路径思路,在细致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贷款风险度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寻找改进和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周萍  毛加强 《经济师》2005,(2):49-49,51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文章首先定义了信用风险计量的基本概念 ,接着从分析信用风险计量的原理模型入手 ,指出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不适用于我国 ,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贺建风  刘建平 《经济论坛》2007,(20):120-121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现存问题 1.我国的商业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由于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需要进行大量的参数估计,例如违约频率、违约回收比率、信用等级转换概率等等,这些参数的估计是以历史经验数据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金志博  王红娟 《当代经济》2009,(20):142-143
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正式实施,为银行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本文对国际上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信用风险模型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一直是国内外金融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只处于起步阶段,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为此,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管理,树立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1.
信用价差是用以向投资者补偿参照资产违约风险的、高于无风险利率的利差。信用价差期权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定价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文献几乎是单纯地利用几何布朗运动来刻画资产的价格变化过程从而对信用价差期权进行定价。而在实际中会出现某些不寻常的事件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不间断的跳跃现象,普通的定价方法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力度不够。因此本文引入Poisson跳跃来描述信用价差变化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更好地解释当遇到金融危机等情况时资产价值的跳跃现象。由于Longstaff和Schwartz的模型引入了随机利率,可以给出定价公式的封闭解析解的优点,本文在此模型上进行进行研究,将刻画信用价差动态过程的O-U过程与Poisson跳跃结合,利用伊藤公式进行推导并引入了利率的平方根过程,得到了欧式信用价差期权的定价公式,更好地考虑了资产价格的跳跃情况。  相似文献   

12.
信用风险、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厂商理论对信用风险、出口信用保险与最优出口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论证了信用风险对出口贸易的负面效应,以及政府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出口的推动效应;并通过对中国的出口规模和进口国国家信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信用风险的负面贸易效应,阐明了对于信用评级下调的发达市场以及绝对信用评级较低、人均收入较低的新兴市场,中国不仅需要而且必须加强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其前提是要为信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基于对影响信用风险各因素的正确分析,另一方面需要遵循指标选取的一般性原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标体系的充分合理应用和不断完善将逐步提升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企业集团关联交易基本模型,刻画了企业集团的公允关联交易以及两种广泛存在的、典型的非公允关联交易行为。利用一类Survival Copula函数刻画了不同类型关联交易下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从理论上阐明了关联交易影响企业集团信用风险的基本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关联交易"掏空"母公司的行为会使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存在最优内部资源配置方式可使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5.
将亚超度量空间的分析范式引入信贷组合管理,用以确定行业信用风险的关联结构。在构建行业信用风险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最小生成树确定唯一的行业信用风险指数分层结构,并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将样本行业分为强周期行业、防御型行业、成长型行业和弱周期行业。基于亚超度量空间,可将信贷资产组合分为同质资产组合和异质资产组合,从而实现信贷组合管理的降维处理,并提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6.
VMI模式下仓单质信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建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仓单质信能够有效控制VMI运作中的信用风险,但随着实践深入,仓单质信的风险逐渐显露。基于客户资信风险、仓单风险、银行风险都与信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仓单质信的供应链企业资信评级体系。研究表明:通过构造指标要素,分析评级指数设定、信用等级平均累计违约率统计以及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可以实现信贷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59-60,143
信用风险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如何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已成为企业极为迫切的需求。从交易的角度对信用风险的产生进行表述,然后进一步采用博弈论模型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信息不对称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完善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对策。通过研究,以期对企业在信用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丽瑞 《经济问题》2008,(11):97-99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介绍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基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科技信用风险管理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科技信用,是综合了信用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等的一门交叉学科。科技信用风险管理对于规范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行为、维护良好的科研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包含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基于这一体系,建立了一个关于管理过程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0.
The structure of the credit union industry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regulatory changes and the subsequent switch by many credit unions to community and multiple-bond fields of membership.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se trends by testing for differences in risk across credit unions with different field-of-membership types. In tests for differences in risk of bankruptcy and of breaching regulatory standards, risk is found to be greater for credit unions with broader field-of-membership types. These differences in risk appear to derive from greater earnings volatility and lower ROA and net-worth ratios at community and multiple-bond credit unions. These differences in risk decline with greater asset size. Evidence is also presented that credit unions that switched from single-bond institutions to broader field-of-membership types now operate with greater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