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两种表观的涵义 资产负债表观也称为资产负债观或资本维持观。根据经济学收益观,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心放在资产负债表上,首先考虑从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入手,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由此而形成的收益计算公式是:利润=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这就是会计学上的“资产负债表观”。  相似文献   

2.
对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核心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扬 《发展》2009,(12):79-80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适应了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理念。资产负债观与原来的收入费用观相比,全面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所得税准则的改革是这次会计准则改革的一大亮点,新所得税准则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新会计准则减少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新准则的基本理念上的变化是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新准则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利润表观带来的种种弊端.随着盈余作用的淡化,资产负债表观确立及相关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必将导致盈余管理失去其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39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总体上贯彻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这表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过渡。同时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不同的收益确定观。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计算收益。  相似文献   

5.
关婉丽 《中国经贸》2011,(24):278-279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会计准则都是以收入费用观为主,随着经济的变革和一些会计丑闻的出现,收入费用观转向了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确保了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相似文献   

6.
松雪 《辽宁经济》2009,(11):88-88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人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凶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柴伟 《中国经贸》2010,(6):139-14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可谓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点。这也体现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会计理念一次质的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引入公允价值的原因,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入手,具体分析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罗平 《中国经贸》2010,(2):105-106
新会计准则颇引为注目的一点就是会计理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收入费用观转为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作为现行国际财务概念框架的核心,以实现决策有用性为目标,将资产定位为未来经济利益,以现行价值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在确认和计量时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通过对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化来确定企业的全面收益,从而还原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本原逻辑关系,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了全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9.
新会计准则下递延所得税如何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在国际趋同理念的影响下,财务报告的观点由原来的收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过渡,交易事项基本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而税法是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由此产生了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会计上要通过递延所得税来进行确认。新会计准则之所以要确认递延所得税是由于从资产负债观的角度来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通过美国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取向变迁的过程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对于资产负债观的趋同,进而提出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的会计环境逐渐向资产负债观靠拢。  相似文献   

11.
方大秀 《魅力中国》2011,(17):333-333
本文通过对资产负债中心观与收入费用中心观的比较,分析资产负债中心观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以及资产负债中心观在新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2.
会计经历了其重心从资产负债观到收入费用观、再到资产负债观的转换过程。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指出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则是关键所在。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暂时性差异也分为两种形式: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应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13.
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确认与计量的变化1、内容解析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文件的规定,企业在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上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Balance sheet approach),而非旧准则中的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该方法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及惯例的尊崇,它通过比较以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所确定的资产、负债科目余额,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加以确认,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所产生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4.
陈旭荣 《辽宁经济》2007,(11):86-8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对收入的计量和确认与现行收入准则相比变化较大,电商行业收入也将发生一些变化.本文介绍了我国收入准则征求意见稿修订背景,与现行收入准则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案例探讨了征求意见稿对电商行业收入确认上的影响与区别,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我国传统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方法(即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及利润表债务法),在所得税费用确认计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根本在于会计理念的变化.只有准确把握会计理念,才能正确核算所得税费用.文章正是基于会计准则制定观念已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所得税费用的分摊观念已由无跨期分摊观转向跨期分摊观展开论述,以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理念,准确把握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明辨了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资产负债观是会计理念本质的体现这一重要研究结论;在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的会计环境的前提下,给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理念选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新所得税准则的理论基础--收益确认与计量的资产负债观角度,重新界定会计利润与企业的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为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在厘清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界限的前提下,指出在新准则实施中纳税差异调整思路存在的路径依赖误区,并提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计算应纳税额时不必单独考虑暂时性差异的纳税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森菊 《魅力中国》2011,(21):119-119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2017年7月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企业收入准则,本次修改在企业收入确认、计量和列报方面进行了删除和修改,本次修订把原有条例和建造合同的条例进行了合并,并且对企业收入的确认标准进行了改动。本次收入准则的新法则对我国很多行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建筑行业为例,研究新准则对建筑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并根据新准则的影响所造成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