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6月15日,第十届湖北潜江国际龙虾节暨第三届虾稻产业博览会传出消息:"潜江龙虾"品牌价值登上中国龙虾区域品牌榜首,2018年该市以虾稻为主的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基于"虾稻共作"模式发展起来的潜江虾、稻产业年  相似文献   

2.
<正>6月1日,湖北省潜江市渔洋镇金城村的刘文清正忙着在稻田里捕捞小龙虾,"今年又有好收成,虾子大,稻苗好。"潜江有"稻虾共作"面积13万多亩,亩年纯利2000元以上,刘文清是众多受益农民之一。去年,他的200亩"稻虾共作"养殖基地获利54万元,效益比传统种粮模式放大5倍以上。从潜江发源的稻田养虾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到湖北全省,近年来在宜城、监利、钟祥等35个重点县市区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阐明其运作机制,为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优化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宏、中、微观层面探究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主要做法、经验及问题。结果 (1)总结出湖北“虾稻共作”的 3种典型发展模式,分别为“家庭农场”模式、“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全产业链”模式;(2)剖析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发展主要源于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双导”推动、产业链利益共享的建立和各主体要素互补的形成;(3)阐明了政策扶持、品牌创建和宣传、全产业链经营、技术研发与虾稻共作标准、可追溯体系建立是虾稻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与经验。结论 针对虾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全省共创虾稻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延伸虾稻产业链条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炎炎夏日,你的夏季饮食标配是什么?相信不少吃货一定会提名小龙虾!都说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据湖北省水产局消息,近日,潜江小龙虾一改过去单一产品出国的方式,以香辣油焖大虾等特色菜品的形式走出了国门,成为俏销国际市场的"网红"食品。自2001年起,潜江开创性地探索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  相似文献   

5.
<正>10月12日,潜江发布:成功繁育出高档水稻优质新品种——"虾稻1号"。该品种历经5年繁育,系我省首个专门适用于虾稻共作模式的优质水稻品种。近年来,我省虾稻共作面积快速增长,却面临虾强稻弱、缺少专用虾稻品种的短板,这便需要繁育出适宜虾稻共作模式的优质、抗病、抗倒、生育期适中的水稻品种。2014年,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潜  相似文献   

6.
<正>为推进稻虾产业发展,2018年黄石市在某基地开始实施稻虾生态养殖。根据湖北省稻虾养殖定义,稻虾生态种养技术是一种通过科学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的技术。笔者正好经历了该基地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为期1年多的稻虾生态养殖全过程,现将该养殖实践情况总结如下,以期为广大水产从业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天刚麻麻亮,湖北省潜江市洞青垸村书记朱常清就站在自家的虾稻田里干起来活来——起虾、分虾,忙得不亦乐乎。朱常清以前单种水稻,去年加入千特水稻种植合作社,采用虾稻共作模式,每亩收入增加了近两千元。潜江养殖小龙虾传统悠久,而"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近几年才逐渐兴起。几十上百亩成片作业的稻田,四周挖有一圈两三米宽的环形水沟。通过排水降低水位,让虾子自动回到水沟,田里就可以插秧。待到秧苗长壮实,再灌水升水位,虾子就和水稻共生了。如今,在潜江,这样的生态复合种养模式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8.
<正>克氏原螯虾也称小龙虾,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甲壳动物,饵料不足或群体过大时,会相互残食或越塘逃离,小龙虾喜在水底摄食并多在夜间进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水温低于8℃或超过35℃摄食明显减少。潜江"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享誉全国,早在2001年,充满智慧的潜江农民,  相似文献   

9.
<正>从农田到餐桌,潜江"小龙虾"全产业链背后有哪些故事?8月29日,凤凰网全媒体行分别走进潜网集团小龙虾交易中心、熊口镇赵脑村虾稻共作基地、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小龙虾养殖、交易、物流、加工等全过程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0.
<正>从田间地头到爬上世界餐桌,如何让小龙虾产业更具竞争力?省市场监督部门从虾稻共作养殖技术推广、企业质量提升培训、产业标准化宣贯和企业现场质量诊断四个方面入手,促进潜江小龙虾中小企业质量提升,以标准护航,引领这个百亿产业转型升级。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目前,潜江小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生态养殖、加工出口、健康餐饮、冷链物  相似文献   

11.
<正>一道"潜江油焖小龙虾",是风靡武汉餐桌的一记"重磅",大有"红"遍全国之势。需求增长之猛让小龙虾身价倍增。作为"虾稻连作"的发源地,有着"中国小龙虾之乡"美誉的湖北省潜江市,不断探索小龙虾生态养殖新模式,实现"虾稻共作",走出一条全国领先的小龙虾绿色生态养殖标准化之路。4月的潜江乡村,广袤的田野间随处可见农民在忙碌着春耕春种。4月26日,在关庙办事处的一片水田边,熊建良看着流向稻田里的涓涓清水,脸上满是憧憬。去年底,在北京做餐饮生意、年收入数十万元的他来  相似文献   

12.
<正>稻虾共作是依据水稻小龙虾共生理论,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进行种养结合,水稻小龙虾共生、互补,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现将稻虾共作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总结如下:1.养殖稻田的改建1.1稻田选址要求农田水利设施要配套,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15万亩,其中庐江县达16万亩,主要是稻虾养殖模式;但传统养殖模式下小龙虾主要集中在5月份上市,造成市场供应集中、销售价格低,而且5月份是虾病高发期,气候多变,病害严重,死亡率高,有的塘口甚至全军覆没,导致养殖风险大,制约了虾稻产业的发展。本技术通过调整稻虾共作水稻和小龙虾种养茬口,采用早繁苗培育技术早放种虾,  相似文献   

14.
《渔业致富指南》2021,(7):11-11
一只小龙虾带动了多大的产业?潜江的答案是:逾500亿元!3月19日,2021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在潜江举行。潜江市政府负责人介绍,该市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去年虾-稻产业综合产值520亿元。当天,在位于潜江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一箱箱鲜活龙虾“坐”上冷链物流车,被运往上海、北京等地。  相似文献   

15.
<正>如今,提起小龙虾,必然让人联想到潜江。这是一座空气中弥漫着小龙虾香味的城市。在这里,产业因虾而兴,人们因虾而富,城市因虾而盛。至2018年底,全市虾稻共作面积已达75万亩,小龙虾产量近13.5万吨,养殖产值(含苗种产值)54亿元,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20亿元。  相似文献   

16.
稻虾连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稻中虾以环沟养殖为主,利用效果不高,全田高产养殖生产技术没有得到解决,导致7月份以后克氏原螯虾价格不断上涨,广大养殖户期待很高。从产业发展来看,克氏原螯虾供给主要集中在4-6月份,没有形成有序周年供应。因此,开发稻中虾技术研究,农业科研与推广部门责无旁贷,也是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选择;是提高稻虾共作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稻虾共作地块利用的合理性并探究影响合理性差异的关键因素,以评估其快速发展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研究方法:以Barlowe土地利用决策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制度可接受性三重框架为指导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湖北省潜江和荆州485个稻虾共作地块转用及利用的合理性及导致其差异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1)样本地块的合理性平均为0.423 2,其中52.4%的地块合理性不足平均值;(2)稻虾共作地块的自然生态适宜性表现最好,技术经济可行性次之,制度可接受性表现不佳;(3)导致地块合理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势和灌排条件等自然生态适宜性,亩均水稻产量等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补贴和虾沟面积占比等制度因素。研究结论:现有稻虾共作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应以三重框架为指导,充分考虑影响农户地块转用和利用合理性差异的关键自然、经济和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8月7日-8日,湖北省水产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虾稻产业协会在汉联合举办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培训班。省内300多名从事"虾稻共作"的新种养户、贫困户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主要针对今年小龙虾价格下跌和当前"虾稻共作"生产"难点"和"痛点",围绕小龙虾一年三季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虾稻共作”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近年来,“虾稻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因为有较高的综合效益价值,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虾稻共作”模式目前在湖北省尤其是潜江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突出表现为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0.
<正>湖北省潜江市出产的小龙虾,在海内外刮起一阵又一阵的美食旋风,潜江小龙虾加快产业创新升级的做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起跑:从"一稻一虾"到"一稻两虾"刘主权这个积玉口镇宝湾村的普通农民,却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小龙虾养殖第一人。因为他打破了"稻田不能养殖小龙虾"的禁区。2001年春,他率先在1000多亩低湖田尝试"虾稻轮作",一举实现了钱粮双增。2006年,这种生态种养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