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高校学生规模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趋势,运用VAR模型对中国高校学生规模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表明,1978-2006年,中国高校学生规模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正相关。高校学生规模冲击对失业率表现为正向影响,高校学生规模冲击的第4年,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值,而且对失业率波动的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从因果关系检验来看,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税收收入增长及波动状况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税收收入每年超收千亿元以上,税收收入增长率多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速,税收超经济增长,税收弹性远远大于1,宏观税负逐年提高,增加了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增强了政府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但是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税收收入的各项指标不同程度地存在强烈的波动,说明我国的税制仍处于一个完善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协整估计方法,在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率4个变量框架内考察了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以国企职工和城镇居民为主要对象的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则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据此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社会保障支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分析1978-2006年中国财政收入和国内总产值的变化趋势,运用VAR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中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1978-2006年,中国财政收入冲击对GDP的作用较弱,GDP冲击对财政收入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这种作用呈先上升又逐步下降的趋势,第10年对财政收入波动的贡献值为82.7%。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PTA)当前正处于初创阶段,用不合社会保障收入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指标来衡量宏观税负的高低,通过与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进行国际比较发现,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是太高。应以完善政府赌政收入制度,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等手段来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税负水平。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辽宁省税收收入也实现了稳定增长。2007年全省税务系统共完成税收收入1810亿元,相当于1994年的5.8倍,比2000年提高了2.2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为满足公共财政需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与此同时,全省宏观税负水平也逐年提升,2007年,全省宏观税负达到16.4%,比1994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面临增长放缓与结构转型的巨大挑战.基于"收敛假说",通过东亚成功经济体发展经验与跨国比较数据,推测中国未来二十年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可能的结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当前中国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未来增长潜力仍然较大,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潜在增长率仍然能维持在5%~6%,到2020年应当不低于7%~8%;从产业结构来看,预计到2035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2.8%,第二产业占比41.4%,第三产业占比为55.8%,即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第二产业已经进入了"倒U型"的拐点.当前中国的实际增长率低于其潜在增长率,主要是短期政策波动与外生冲击带来的影响,未来仍需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方式促进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中国能源类行业运行指数,考察能源类行业的周期波动态势,进一步使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能源类行业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能源类行业周期波动滞后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平均周期长度约为3年;能源类行业冲击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在行业发展的繁荣期,其正向冲击可以持续提升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而在萧条期,其正向冲击仅具有短期效应,长期而言则不利于产出水平的增长和价格水平的回升;能源类行业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价格效应明显强于产出效应,对PPI的影响大于CPI.坚定不移地推进能源类行业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可以作为未来扭转供需失衡和价格水平下行现状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余额一直攀升,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倍受关注.对1978年到2004年的农村居民储蓄总额数据,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ECM及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农村居民储蓄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农村居民储蓄率短期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明显,长期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率有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8~2006年的年度数据,建立时序模型考察了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并利用结构突变理论对税收数据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GDP的变动不能显著解释税收收入的短期波动,而制度性因素尤其是税务机关的征管技术变革对税收收入的短期波动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根据1978-2006年中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进出口总额和税收收入数据,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税收收入规模进行经验研究,运用MATLAB计算可知,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7 200亿元、172 040亿元和331 460亿元,最优税收收入规模为70 019亿元。  相似文献   

12.
货币超发还是输入通胀?——基于MS—VAR模型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固有的内生性使得采用单方程分析不可避免会产生偏差。本文运用MS—VAR模型并利用2001年1月~2011年12月月度数据对我国通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高通胀水平下货币供应量、石油价格波动以及国内需求和通胀预期对价格水平均会产生正向冲击,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于价格水平的累计冲击响应效应为负;(2)相对而言,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于通胀水平影响最大。(3)货币供应量上升太快是我国2007年下半年来物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与汇率变动以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因素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当前正处于初创阶段,用不含社会保障收入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指标来衡量宏观税负的高低,通过与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进行国际比较发现,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是太高。应以完善政府财政收入制度,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等手段来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税负水平。  相似文献   

14.
把中国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采集各区域1952-2011年的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中国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结果显示:中国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对GDP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对称效应,各综合经济区产出对财政支出的冲击响应是正向的,其中对东北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影响最大,对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影响最小,之间相差达5倍;除了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外,其他各综合经济区的产出对税收的冲击响应是负向的,其中对东部沿海和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影响最大,其比受影响最小的大西北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高4倍.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率突增,税收收入进入空前高涨阶段。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国家的税收收入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是一个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找出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研究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需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影响税收收入因素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并对未来中国税收收入的增长趋势和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1978~2007年的样本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证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中国第三产业TFP年均增长率为3.1%,整体呈广口U形分布,即先波动下降后加速上升;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第三产业TFP增长率及其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较长的样本区间内,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存在σ收敛与β收敛。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整、协整等计量方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得出结论:FDI、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FDI、人力资本和国内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且FDI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当前应正确认识FDI的影响,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加大国内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1952年~2007年的宏观数据为基础,利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估算并分析了我国1952年以来55年的TFP增长率。发现建国以来,我国的TFP增长率波动较大且水平较低;从1952年~2007年间,平均TFP增长率仅为1.48%,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也仅为18.4%。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增长质量较低;同时分析自1992年以来,我国TFP增长率下降的原因,认为进一步的推进改革,消除降低经济效率的体制因素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从1997年起出现税收收入增长超GDP增长的现象,并一直延续至今。仅对2001—2012年宏观税负作简回顾和分析,并与其他国家宏观税负做比较,考察税收收入超GDP增长这种经济现象所反映的税收活动经济意义。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希望税收收入增长的同时,能减轻国民税收负担,宏观税负维持在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计算变量相关系数的方法需要设定滚动窗口,导致不能测算时点相关度,进而引发实证分析存在自相关、自由度减少等内在不足。在重新测度中美两国时点经济协动度基础上,利用SVAR模型分析1978—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和两国经济协动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从相互影响来看,二者存在相互明显的短期正向冲击,长期内冲击作用较弱;从影响程度来看,二者主要受自身水平影响的短期强正向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