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逆流而上,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但也遭到国外一些机构的贬损。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相互冲突的地方,最为明显的就是税收收入的增速长期超越GDP的增速。我国学者只从合理性的一面进行论证与解释,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也就无法矫正税收超经济增长的现象。通过中外税收收入对外发布口径的比较发现,我国税收收入中有两个部分在西方国家的税收收入中是不包含的:一是税收返还(由财政返还给纳税人的税款),二是税收空转额。通过调整,将这两部分从税收收入总额剔除后,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基本与GDP的增长保持了一致,同时宏观税负也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来源于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税收才有充足的来源。自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以来,广东省税收收入呈现出连年高速增长的势头,以高于GDP的速度迅猛发展。税收增速之快令人担忧宏观税负是否过重等问题。本文就广东省近十余年的税收收入和GDP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试图对广东省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作出基本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我国税收收入增长及波动状况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税收收入每年超收千亿元以上,税收收入增长率多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速,税收超经济增长,税收弹性远远大于1,宏观税负逐年提高,增加了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增强了政府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但是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税收收入的各项指标不同程度地存在强烈的波动,说明我国的税制仍处于一个完善期。  相似文献   

4.
随着税收收入的超常增长,宏观税负的科学评价愈显重要,测算地区宏观税负的实际水平应剔除不能提供税收的那部分GDP。反映地区税负差异程度的税收基尼系数超过0.5,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物价是引起税收收入总量的原因,也是导致地区税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1978~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税制改革等因素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是正相关的,并且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但是近几年税收超GDP增长;税收收入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二产业的税收贡献率依旧高于第三产业,居于三次产业首位;从长期来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和税收收入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后者的增长速度一般都超过前者,我国税收负担率(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即税收/GDP)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即从比较地区间宏观税负的差异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问题,以期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水平、宏观税负的变化是影响桂林市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促进桂林市税收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抓住加入WTO给桂林带来的商机,根据桂林市经济特征,发展旅游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现行税制,培植新税源,挖掘税收新增长点,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第二轮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连续实现了增长的"三级跳",由此引发社会各界的一些质疑税收增长速度是否正常?税收增长是否有其基本的经济规律?通过对税收与经济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审视当前我国税收工作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解析税收超速增长的现实存在,提出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界限,以税收中性为税收管理的基本理念,以保证经济最大发展为目标,形成以促进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与税收增长屡创新高,是否存在着宏观税负过高的问题?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是否协调?通过对1998年以来的经济及税收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河南经济与税收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税收与经济增长中仍存在宏观税负偏低、税制与经济税源不合理等不协调因素。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来促进河南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1978-2007年中国税收收入和国内总产值的变化趋势,运用VAR模型对中国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测度.结论表明:1978-2007年,税收收入占比冲击对GDlP增长率表现为正向影响,冲击后的第4年对GDP增长率的正向影响迭到最大值,为0.0948;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看出,中国税收收入占比对经济增长率波动的贡献份额较小.显然,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积极的、有效的,税负水平的适度调整不会造成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税收的财政功能得到增强,并成为1994年税制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宏观税负,却由1983年的22.8%下降到1995年的10%。在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95%的情况下,过低的税负率直接制约着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的提高。因此,正确认识、合理调整我国的宏观税负,不仅是提高财政“两个比重”(即财政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的不断增长,宏观税负成为当前税收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虽然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较低,但宏现总体负担却较重。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要采取整顿政府收入渠道、理顺税费关系、完善税制、严格税收征管等措施来优化我国的宏观税负。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水平、宏观税负的变化是影响桂林市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促进桂林市税收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抓住加入WTO给桂林带来的商机,根据桂林市经济特征,发展旅游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现行税制,培植新税源,挖掘税收新增长点,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税收收入增幅超GDP的高速增长,有关我国税收负担轻重的争论也日趋激烈。国外机构、政府部门、财税专家和纳税人等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这是我国财税制度缺陷造成的结果。本文在对中国宏观税负争议产生的制度根源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消除对税负认识的分歧,准确度量我国宏观税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当前正处于初创阶段,用不含社会保障收入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指标来衡量宏观税负的高低,通过与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进行国际比较发现,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是太高。应以完善政府财政收入制度,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等手段来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税负水平。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上半年,山西财政呈现良好运行态势,尤其表现在税收改革方面,调节成效显著,征管力度加大,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税收收入保持强劲增长,有力拉动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二是工商税收及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均衡性明显提高,主体税种成为拉动整体税收增长的基础;三是财政支出执行基本正常,重点支出得到保障,但同时仍存在财政收入增长基础不稳固,宏观税负水平偏高等不同忽视的问题,税收收入前高后低的态势也已显现。2001年下半年,我国宏观调控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基础,山西宏观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态势,GDP增长率将能达到7.6%左右,财政收入增长率达到20%。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上讲 ,工商税收收入与 GDP之间应存在同步增减的态势。然而 ,动态分析表明 ,近 2 0年来工商税收弹性系数不仅较低 ,且工商税收与 GDP增长之间有时仅呈弱相关或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 ,国企经济效益下滑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等因素。因此 ,优化产业结构 ,公平税收负担 ,深化国企改革以及强化个人所得税管理成为现阶段保持工商税收收入与 GDP同步增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问题,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一直存在着争论。从社会保障支出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税负水平,在阐释税负衡量维度和指标的基础上,将宏观税负、税收痛苦指数、社会保障支出进行国际比较,同时将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税收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其他类型财政支出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民众承担的税负水平相对较高,税负不公现象存在。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基于社会保障支出的税负公正水平有待提高,财政支出仍需向社会保障支出倾斜。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PTA)当前正处于初创阶段,用不合社会保障收入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指标来衡量宏观税负的高低,通过与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进行国际比较发现,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是太高。应以完善政府赌政收入制度,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等手段来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税负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8~2006年的年度数据,建立时序模型考察了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并利用结构突变理论对税收数据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GDP的变动不能显著解释税收收入的短期波动,而制度性因素尤其是税务机关的征管技术变革对税收收入的短期波动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