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环北部湾(广西)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来进行对环北部湾(广西)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探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为北部湾(广西)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段北线城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07、2009、2012年三个时间截面数据,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段北线10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分析,重点分析了北线城市空间联系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空间联系较弱,城市间的绝对差异在逐渐的扩大,相对差异出现减小的趋势,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匹配;(2)乌鲁木齐处于北线城市流强度的高值中心区,与外围相邻城市的梯度差异在减小,辐射效应显现,而与相距较远城市间的梯度差异增大;(3)城市流强度空间格局变化较大,基本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行政区域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引入数学分析方法和断裂点理论,对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格局研究,寻求符合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发挥城市群最大增长极的规模效应的城市群健康发展的行政区划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4.
尝试利用经济实力、非农业人口、科技就业人数等指标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引力模型及经济隶属度分析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期能够为更好地建设北部湾城市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罗弘毅 《中国市场》2014,(12):113-116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聚集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和交互关系,城市群通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释放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的建设是促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崛起的战略支点、拉动区域崛起的"发动机"。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分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范围,最终得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群研究范围和城市群类型的最终界定,并通过分析其发展的经济特征,与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差距作比较研究。能够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流强度反映了城市对外联系与辐射的能力.本文以中部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流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了中部三大城市群各主要城市对外联系和辐射能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中部城市群第三产业产值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在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据此本文提出了促进中部城市群改善和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姜峰  刘俊杰 《商业时代》2015,(3):124-126
本文立足空间相互作用视角,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联系强度模型,评价了广西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得出相关结论,揭示区域旅游空间非均衡发展格局。最后提出广西各城市互动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曾鹏 《商业研究》2008,(1):37-41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是广西经济整体提升的"发动机"。目前,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的发展既有优势,也面临着挑战,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结构体系优化的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发现关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系统聚类技术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的职能结构的划分的分析内容在国内还没有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就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黎熙 《现代商贸工业》2014,26(21):42-45
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可以发现云南省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情况:高强度城市流城市为昆明、玉溪和曲靖,是云南省区域发展的核心;昭通、红河、文山、丽江、临沧与德宏因其较高的城市流倾向度,属于云南省的次中心城市;大理和保山由于从业人员的基数大,拉低了两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由此,根据对各城市城市流强度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增强云南省各城市空间联系的基本对策,为云南省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项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共9个城市在内.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郑州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中原城市群联系的高等级中心;洛阳、开封和新乡分别成中等级中心;平顶山、焦作、许昌和漯河等其他城市成为低等级中心.中原城市群应当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12.
在引力模型框架下,将城市间物理距离改进为基于交通时间和货币上的相对距离,构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2012年和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旅游影响力,并运用ArcGIS10.2软件对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旅游经济联系格局从以北京为中心的"单中心放射型"演变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双核心网络型";北京的旅游影响力在京津冀城市群处于绝对优势,天津次之;河北省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以及各城市的旅游影响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巨大上升空间。京津冀三地应联动整合旅游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大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区域旅游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平台使旅游发展低阶梯度地区能够直接承接高阶地区的前沿旅游创新成果;在政府引导下通过促进行业协会、旅游龙头企业、旅游相关企业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相关理论,对东陇海地区城市群8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流有关数据和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本文利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对东陇海地区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目的是对东陇海地区城市群内的城市近几年的经济联系强度有关数值进行动态比较和分析,进而为东陇海地区城市群在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及空间结构优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AHP方法构建由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信息水平、制度与管理、生态环境8个方面23个指标体系,并利用GIS对广西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变进行了空间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广西城市竞争力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崇左、来宾、贺州提升显著,但桂林、柳州、贵港下降明显。广西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异突出,城市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由68%下降到58%,降低了10个百分点。经济、劳动力和科学技术是核心驱动因子,资源、资本、信息水平、制度驱动力度不突出,生态出现了负面影响。广西城市竞争力空间格局基本上可以划分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很差5个等级,其中北部湾和桂北稳定于高值,桂中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桂东南和桂西北波动较大,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为此建议广西和各地市政府城市发展主管部门要深化对城市竞争力变化显著城市的深化研究,加强对发挥制度和信息化水平以及生态因子的措施手段的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5.
《商》2016,(8):280-281
城市群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研究城市群制造业空间分异与结构演变的相关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对城市群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实证分析区域,依据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为核心,结合分形维数,分析城市群制造业空间分异与结构演变的相关性。研究证实,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整体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以上海市为中心,南京、杭州为两翼,各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并且发现制造业的空间分异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城市群产业分异呈现出与结构演变相对应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城市网络模型,建立滇中城市群网络基本形式:核心城市昆明,次核心城市曲靖、玉溪和楚雄;城市联系度上,昆明-玉溪的联系度最强,楚雄-曲靖的联系度最弱。整个城市群处于单核心城市集聚演化初级阶段,次核心城市交通对核心城市依赖性较强,不利于滇中城市群的网络化发展。根据滇中城市群网络空间格局,提出将昆明打造成为滇中城市群强有力的增长极;注重培育次核心城市的软实力;加快城市群交通网络系统的建设和优化;建立新型的政府合作机制等旨在增强滇中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滇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绿化给每一个来访者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其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也充分考虑了本地气候特点,体现了地方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北海市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滨海城市,应向新加坡学习,在城市建设方面根据自身特点整合优势资源,挖掘其滨海城市特色及城市空间特点,打造"泛北部湾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滨海花园城市,区域性国际化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引力模型,量化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空间网络结构以及13个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不均衡特征,并逐渐呈现多中心发展趋势;该城市群整体网络联系由京津向周边城市逐渐衰减,且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整体网络联系紧密,各城市间吸收、传递功能显著增强,但更多依赖北京和天津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群内部城市联系强弱存在明显不均匀特征,具有一定梯度层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浩进 《商业研究》2023,(4):123-130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建设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城市群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支撑、决定作用。本文通过对城市群组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发现特定城市群形成的空间经济效应,正向影响整体城市群组的协同发展。东北地区城市群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明显的结构分形性,呈现“群组”形态,通过对东北地区特定城市群组协同发展空间效应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协同发展的空间引力效应、空间关联效应均对城市群组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东北地区城市群组中各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的量级不高,且要素流动性不强,导致各城市群间的空间引力效应处于比较弱的状态;东北地区城市群组中各城市群之间的产业互动、区域合作偏少,导致各城市群间的空间关联效应也处于比较弱的状态。在促进城市群组实现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须进一步提升空间引力效应、空间关联效应,并形成空间溢出效应,减少空间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落后,需加快发展.城市群一体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北部湾城市群是广西发展的双核之一,应大力发挥北部湾城市群对县城经济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