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淮河文化资源富集,给发展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淮河流域城市正积极争取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给淮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契机。发展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旅游,对传承淮河文化、拉动城市消费有着重要作用。淮河流域城市之一的淮安,有发展淮河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机遇。发展淮河文化旅游,需要通过打造品牌、有效传播、加强协作等策略,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仅可保护和弘扬城市文化遗产,而且可促进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城市加快文化特色建设的步伐.本文以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的经验为借鉴,以沈阳为例,分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促进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较大,要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景观是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巴蜀地域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其区域在前几年提出了在文化视角下面,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概念,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巴蜀地区本身就有着"农家乐"的旅游模式,在充分展现出其特有的田园风光和巴蜀文化,将具有浓郁特色的川味文化深入其中,是该地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在城口旅游发展中,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万盛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蓝本,分析城口文化与旅游资源特性,提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建议,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5.
桂林是一座拥有强大旅游吸引力的城市,而桂北地区又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但桂林的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之间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融合发展。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下,本文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桂北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要充分利用桂林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采取一定对策,积极推动桂北地区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承担起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以及文化教育和传播的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模式,在旅游需求多样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下,许多小镇纷纷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优势产业结合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文章分析广西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及广西山葡萄酒产地的具体特点,提出都安瑶族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路径:依托现有小城镇特色资源,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夯实山葡萄酒企业主体,促进品牌升级壮大;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吸引当地人力资源,参与旅游特色小镇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贸导刊》2014,(19):F0002-F0002
奉化市溪口镇一直把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始终以加快推进“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建设步伐为目标,充分依托各种特色文化,把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打造指向国内外市场的旅游目的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良赞 《商场现代化》2007,(11X):227-228
商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其旅游业近年有了较大发展,欲保持此一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要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名镇、文物,建立民俗风情园,开发名优产品,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并多渠道推介商洛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
杨宇 《中国商论》2024,(6):79-83
文旅融合是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大运河高质量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展示大运河文化底蕴,并融入时代和社会需求,推动地区联动发展。在大运河文旅资源和特色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大运河文旅融合动能爆发的若干途径,并深入挖掘文化遗址,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和文创产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积极探索“大运河+X”的文旅开发方向,创新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和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泰安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中间,境内拥有的泰山、徂徕山、莲花山、大汶口遗址和《水浒传》中"八百里梁山泊"的遗存水域——东平湖等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泰安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有机融合,互动提升,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巨大潜力,将会进一步推动泰安市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本文以泰安的文化旅游产业为主要调研对象,深入研究泰安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总结好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加快泰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辽宁地区工业遗产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可促进城市文化特色的建设。论文分析了辽宁工业遗产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阐释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关系,进而基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视角提出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以利于促进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和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5,(7):269-271
加强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受到了社会上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关注,我国中西部地区民族特色文化突出,自然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近些年在旅游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是较为低下,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尚未充分融合发展。本文针对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晓钰 《中国商论》2024,(4):161-164
贵州作为中国的多民族交汇之地,蕴藏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乡村旅游潜力。贵州独特的农业特色与乡村文化及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有效的融合策略将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随着多元化策略的实施,贵州有望在农旅融合领域实现持续创新,为游客提供更为独特且富有深意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李良赞 《商场现代化》2007,(33):227-228
商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其旅游业近年有了较大发展,欲保持此一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要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名镇、文物,建立民俗风情园,开发名优产品,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并多渠道推介商洛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都市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是以都市文化特色为依托,集都市观光、休闲、购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都市综合性活动场所,是城市自然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合,对储存、流传、创新都市文化,提升都市经济、休闲与产业功能,创造良好的都市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我国都市旅游功能的不断转型,都市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上海市甜爱路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后对我国都市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提升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同类街区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巴马国际旅游区是壮、瑶、苗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呈多元化态势,百岁以上长寿老人以瑶族居多的现象为其贴上了长寿文化的特色标签。本文分析了巴马国际旅游区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状,精准定位其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地区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提升策略,认为制度创新是未来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乡村传统节日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旅游开发又会对传统节日文化带来消极影响。本文结合江南网船会的案例,研究传统节日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和冲突,探讨传统节日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试图对传统节日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保护问题提出一个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省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文化旅游资源蕴藏丰厚,特色鲜明,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彰显文化底蕴,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对于推动我省实现三个发展、建设文化旅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旅游是兼顾自然和人文的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价值追寻在于实现自然、文化、人三者的和谐共生,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联动,打造揭阳文化旅游精品展开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