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各种碳定价机制如总量管制及贸易体系(C&T)、碳税、基准与排放额度(B&C)、项目机制等进行理论分析。接下来用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进行研究。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碳市场发展的先驱者,印度经验对同为金砖国家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意义重大。澳大利亚宣布固定碳价机制具体方案,作为未来ETS发展新动力,其过渡性碳定价机制的新特点对于中国碳定价的实施具有启示作用。因此本文总结了印度和澳大利亚碳市场建设的相关经验,最后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碳定价机制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碳金融定价机理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的核心。本文通过探讨碳金融的国际交易机制、研究国内外平台以及价格理论的模型预测法、数学计算法、市场博弈法等,总结分析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一年来的价格走势图,提出了推进同一碳市场价格市场化、实现七个试点碳金融市场产品同质同价化、分阶段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翊 《中国物价》2023,(1):101-103
我国碳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缺乏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产品。参考欧洲气候交易所碳期权产品合约,设计符合我国市场的碳期权产品。同时,以广州碳排放市场的碳排放配额为期权标的资产,选取2021.12.1-2022.11.30期间广州碳排放额交易价格数据,运用B-S期权定价模型对碳期权进行初始定价。最后,对定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祝叶  袁中华 《中国商论》2024,(1):118-121
碳期权作为碳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交易产品,合理定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的碳期权套期保值决策,降低碳交易市场风险。因此,本文基于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碳配额数据构建定价模型,以此对我国八大碳交易市场价格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将GARCH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B-S引入碳排放交易期权的定价研究中。通过碳排放交易中心配额期货收盘价的数据检验,发现价格波动情况具有非正态性和尖峰厚尾的特征,并采用GARCH模型拟合预测碳价收益率波动率,将预测的数据求取标准差后得到最终日波动率,从而带入B-S定价模型中进行价值估值。结果表明,GARCH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有利于提高定价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论述了“碳金融”的定义以及中国构建完善碳金融体系的背景,然后论述了我国的CDM市场虽然是全球最大的CDM市场,但碳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国际CERs定价权、CDM项目存在巨大的风险等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6.
建设高效运转的绿色金融体系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内在要求。基于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梳理,发现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日益完善。在一系列制度和法规的指引下,中国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不断扩大,但仍面临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绿色金融的风险管理市场不足、碳交易市场金融化水平较低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功能,从而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测量、报告和核查(MRV)机制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本文从顶层设计、技术支撑、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全国碳市场MRV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许晗 《商业时代》2012,(19):66-67
虽然国际碳市场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但总的发展趋势已不可改变。目前我国作为碳市场的供应方已从中获取不小经济收益,但国内碳交易市场交易机制的缺失使得我国在未来国际碳市场格局变迁中处于被动地位。文章重点对处于被动局面的我国碳市场现状和潜在风险进行了剖析,并基于碳交易市场的碳金融本质特征和假设前提,构建了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随后分析了碳金融业务的四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发现碳金融的发展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先后经历了政府完全管制价格、包干双轨制价格、逐步市场化价格等多个阶段,时至今日依然没有破除垄断,建立由市场定价的模式.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分析市场化定价机制与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价格形成机制、成本构成、调控模式、监管手段等方面的差别,并重点分析了生产成本、供求关系、替代能源发展情况、垄断因素等影响成品油价格的因素,提出应从加快健全国内相关制度环境、引进成品油市场竞争机制、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建立油价波动避险体系和石油储备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推进我国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区域碳市场建设过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介绍了美国酸雨计划、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和加州碳市场的最新进展和主要经验,并从机制建设、配额分配方法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4)
碳权交易属于一种机制创新,与金融活动的联系密切,从中产生了"碳金融",这有利于推动碳市场交易,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若是没有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支持,碳市场的进一步培育、规范和发展一定会受到阻碍,因此说,碳权交易推动碳金融发展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服务一定是其保障,构建碳金融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碳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从中提出了碳权交易推动碳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着手构建以碳交易市场为基础,以碳基金、银行贷款、碳保险以及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完善碳交易定价机制,成为我国未来碳金融发展的重点。本文在分析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郭琎 《中国物价》2023,(5):79-82
碳市场交易价格是推动碳市场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本文总结我国碳价的运行特征,从理论上厘清碳价形成机制,结合国内外碳市场实践经验,分析碳市场内部机制设计和碳市场外部运行环境——能源价格和意外冲击等多重因素对碳价波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我国碳价异常波动风险、发挥碳市场交易价格信号作用的相关建议:科学制定碳配额总量目标,政府合理分配和管理碳配额,完善碳配额跨期管理机制设计,健全碳价监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是我国努力破解环境资源制约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碳审计作为碳排放市场中的重要监督机制,为“双碳”目标实现保驾护航是应有之义。文章首先介绍了碳审计的基本内涵,然后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碳审计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碳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给出碳审计实施的具体路径,期望能对碳审计的具体工作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宁杨 《商业时代》2022,(5):62-65
碳中和碳达峰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质量五个维度27个细分指标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通过测算我国2013-2020年30个省域绿色发展指数,在此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碳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在分析中国碳金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化发展中国碳市场的制度安排与措施,主要包括:宏观上加大中国碳金融市场的政策支持,制定中国的碛金融发展战略,完善碳金融市场的政策以及法规建设;徽观上构建碳金融交易平台,建立统一交易市场,加大碳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促进碳金融机制创新等。希望为中国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在分析中国碳金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化发展中国碳市场的制度安排与措施,主要包括:宏观上加大中国碳金融市场的政策支持,制定中国的碳金融发展战略,完善碳金融市场的政策以及法规建设;微观上构建碳金融交易平台,建立统一交易市场,加大碳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促进碳金融机制创新等。希望为中国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鲁政委 《商业文化》2016,(30):35-39
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在七个省市陆续展开碳交易试点工作,在市场体系构建、配额分配和管理、碳排放测量、报告与核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七个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3年后,全国碳市场目前已渐行渐近。国家发改委2016年1月份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统一部署,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底实施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标志着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向着市场化的目标又迈进了重要一步。本文对改革实施两年多来,成品油定价机制在设计、运行,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针对世界油价的走势和我国的供求形势,对改进和完善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推进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