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元红 《中国金融》2005,(22):24-26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不平衡。2003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仅占5.3%。全国乡镇企业货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6.7%下降到2000年的6.1%,2001年的5.9%,2003年的4.8%。中国农户和乡镇企业存在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农民的信贷需求主要依赖非正规金融。  相似文献   

2.
青海作为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作为弱势群体的农牧区人口比重大,截至2006年底,青海农牧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9.73%,但农业产值仅占全省GDP的10.9%。落后的经济制约了青海农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撤并,使得农牧区金融服务严重缺失,截至2006年末,全省农业贷款余额仅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67%。金融资源匮乏尤其是普惠金融机制缺失,使青海农牧业的弱质性和落后性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3.
李鹏 《金融纵横》2009,(7):65-67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供给之间的主要矛盾 (一)现行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造成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足。一是农村金融网点明显偏少。目前,徐州市588家县域网点中农信社265家、邮储187家,其他各家银行仅占23%,而具备贷款功能的仅有280家,不足50%。县域金融服务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品种单一,农村有效信贷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区金融支持"三农"面临贷款需求大额化、长期化、信贷支持领域多元化、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但农村信贷市场存在涉农贷款难以满足需求、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意愿不强、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应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贴近"三农"实际,优化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减少资金分流,有效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金融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万亿元,增幅达到34.8%,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幅达到24.5%。但是,与“三农”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农村金融建设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仍然存在,亟须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6.
对达州市农村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需求状况及特点 达州市地处川东北,辖5县1区1市。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金融需求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需求主体来看:一是贫困农户因无还款能力,除政策性的扶贫贷款外,市场化贷款需求是无效的。据了解,2007年6月末,达州市农村贫困人口有62.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2.7%,是欠发达地区不可忽视的群体,也是需要金融机构特别关注的对象,诸如政府各项惠民措施需要通过金融机构的认真落实。  相似文献   

7.
浙江农村的经济活力较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大三农"、"新三农"发展较快,农村金融需求已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大额化的特征.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省政府、浙江银监局和辖内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因地制宜开发了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了辖内"三农"贷款投放的明显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更多的农村和农民得到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实惠.截至2009年末,我省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4125亿元,比年初增长33.2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0.8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农村资本需求具有额度小、还贷时间长等特点,村组公共物品的需求无法在市场中得到反映,财政及各类金融机构在资本供给中各有优势,但仍无法适应农村资本需求。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必须以满足农村资本需求为目标,改变商业化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与组织管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特点,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约束,有效运用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逐步使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村资本需求与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以低交易成本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同质性的过度竞争,同时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福建省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对供需双方的结构性分析,指出农村金融供给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且竞争不合理等问题。对此,文章从竞争与合作的角度,提出金融机构应从自身优势出发,细分市场,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并加强与其他贷款、非贷款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以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金融状况与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存在差距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 一是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已基本上撤离了农村及偏远地区,只留下农村信用社在孤军奋战。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给农村提供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旧存在。有关专家对52个村贷款覆盖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覆盖率为41%,低的村17.4%,高的村超过60%,极个别村超过70%;贷款量上的满足率只有20%至30%。农民贷款不但供给不足,且金融产品单一,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选择只有信用贷款一项,且全是小额贷款。  相似文献   

11.
张俊平  秦奋 《甘肃金融》2012,(12):64-64
主要问题(一)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信贷资金总量不足且结构错位。农村金融供给总量和结构上的不足:一是农村金融存贷缺口大,且呈加大趋势;二是农村信贷约束程度非常高:三是农村信贷资金用途结构错位,农村金融机构只为农户提供的是储蓄、抵押类贷款和少量的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满足农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四是农村信贷资金额度  相似文献   

12.
从供求角度分析新形式下农村金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声  钱敏 《中国外资》2009,(12):78-80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农村经济转型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资源供给不足、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以及金融创新不足和信贷信用危机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本文将农村金融的主体分成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需求方两方面,综合分析各自的问题,重点在于金融创新和信贷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农村经济主体金融需求满足程度及特点,认为制约农村经济主体金融需求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农业的弱质性、有效需求不足、金融生态欠佳等问题。提出建设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培育农村有效金融需求,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刚性的、多元化的、巨大的金融需求,而农村金融供给却表现为支持不足和功能弱化。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焦点在于加快构建符合农民需求特点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的供给,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  相似文献   

15.
引言 近年来,地方性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信用社(以下统称农信社)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末,天水市农信社共有196个营业网点,占全市金融机构网点数的52.97%;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为151.61亿元、109.51亿元,分别占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的27.98%、40.46%;涉农贷款余额为99.42亿元,占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的60.94%.由此,农信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要素,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如何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走现代金融企业之路,是农信社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虽然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得到一些改善,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跟不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着一些差距,这些差距所表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银行难贷款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环境建设滞后、城乡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应。为切实掌握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我们分别调查了晋中辖区石羊坂村、张胡村和孟高庄村近120户农户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对当前农村贪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需求与主流金融供给主体缺位,多元化、立体化的农村贷款需求与单一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断增加的中间业务需求与匮乏的金融中间业务供给,日益增加的农业保险需求与日益萎缩的农业保险服务等,意味着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已经严重失衡.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呈现非有效供给与非有效需求并存,政策性保险和政策性金融缺位.应通过体制创新、监管创新、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等实现农村金融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8.
农民资金互助社产生于农村金融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其作为一种内生于民间、具有合作性质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有效弥补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不足。本文以江苏省196个村级调查问卷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资金互助社发展前景为内生潜变量,以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环境为外生潜变量,研究了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环境对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农村金融需求环境,农村金融供给环境是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显著影响因素。因此,在当下农村金融供给仍然不足的环境下,农民资金互助社还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应从各方面加大对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培育力度。  相似文献   

19.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而且有助于解决农村资金流失问题。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期,而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农业投资不足,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的逐利性使农村积累的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失到城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农村资金流入和流出的主渠道,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存在层次划分不清、覆盖率较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非正规金融满足农户需求的贷款量是正规金融机构的约4倍。  相似文献   

20.
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贷款投放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为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创造可持续的激励机制。本文在分析目前江苏农村金融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