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区别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化的社会环境里,逐渐形成农民工聚居区,这是居住空间分异的极端表现,往往会引起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变化。本文对上海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化、农民工居住空间演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大都市区的社会分层与居住分异——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收入差距扩大也促使城市居民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迅速的分化。同时,近几年住宅商品化在全国各地的全面推行,使得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水平和居住分布在空间上发生分离,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空间上的居住分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收入差距扩大,也促使城市居民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迅速的分化。同时,近几年住宅商品化在全国各地的全面推行,使得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水平和居住分布在空间上发生分离,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空间上的居住分异。  相似文献   

5.
孔翔 《城市问题》2011,(5):51-57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是我国引进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举措,其布局多在城市郊区,并由此带动了郊区农村地域迅速向外来农民工集聚的工业化地域的转变,从而可能使原本相对均质的城郊社会空间趋于复杂。通过对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社区的实地调查,主要借助人口统计资料和居民空间情感的访谈成果,初步探索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居民社会空间的分异状况和机制。研究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将使城郊社会空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异,但受限于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经济状况,其影响的空间范围相对有限。但情感空间的分异比居住空间分异更为深刻,它可能影响到城市化进程与和谐城市建设,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对失地农民的集中安置模式虽然能够高效地推进安置工作,但其所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却带来了城市内部新的"城乡"分裂以及城市居民与失地农民之间新的隔阂.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大混居、小聚居"的安置模式既能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再构与生长,又能促使各群体共同生活背景的形成,加快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的新生力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关于农民工居住状况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状况的研究数据相对稀缺,尤其是缺乏对于其内部细分群体的居住状况分析。本文基于采集自全国30个省新生代农民工的两千余份问卷调查数据,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具有以下特征:住所获取方式主要依靠单位提供和个人租赁,居住面积和设施条件较过去有所改善,居住状况在不同收入水平、行业和流入地之间存在分异,居住稳定性有所提高,迁居大城市的意愿强于迁居中小城镇。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特征与就业状况、流动类型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就业、流动和观念三大因素,通过客观支付能力和主观支付意愿两个渠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居住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域类型的空间组合形态。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的收入差距日渐扩大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 ,伴随住宅商品化的全面推行 ,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分布也发生了分化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目前迫切需要对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居住地域空间分异进行研究。本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以期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开埠之初…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就业空间转换、就业空间转换的相关研究,以及城市"就业—居住"平衡与错位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现有研究主要从单一城市的角度展开分析,并且"就业—居住"平衡与错位问题的研究是从针对全部城市人口或者部分弱势人群展开分析的,没有专门针对城市群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就业—居住"模式选择问题开展探讨。未来从系统视角,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多系统综合因素对城市群农民工"就业—居住"模式选择、演变规律影响等,是较好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居住空间结构的合理程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整个城市效率的实现。居住空间变化的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了杭州市内具有一定规模住宅片区的信息资料,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这些住宅片区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将杭州市居住空间分成主城区老式小区、经济适用房住区、城区中高档小区、新区中高档小区和新区中低档小区等五类。分别阐述了这五类居住空间的分布范围和特点,揭示正在不断演化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并归纳总结不同阶层区划化居住的特征,思考城市摆脱居住空间分异负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学区绅士化及其社会空间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是引发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原因之一。教育设施的差序格局与社会阶层分化共同推进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演化格局的细分化,进而产生重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之一:学区绅士化现象。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国外教育设施与社会空间分异关系的研究热点,分析了中国城市教育设施不均衡及其引发的学区绅士化现象,认为学区绅士化现象存在值得思考的负面效应与社会风险,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俱乐部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格局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加剧等。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居住空间分异动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中西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动因不同.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动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演化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阶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市居住分异的特点,认为居住分异在空间上已经由大尺度的分异转向大尺度混合、中等尺度的分异,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内城或近郊区都呈现各类收入阶层居住社区混合现象,楼盘(小区)成为当今城市新的居住分异单元;同时,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演变与住房供给方式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杨卓 《科技与企业》2014,(11):174-174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制度逐渐向商品化改革,同时伴随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空间出现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明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为防止居住空间分异极端状况的出现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朱静 《城市问题》2011,(4):55-60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公共文化空间对农民工了解城市生活和更深层次地融入城市有着重要意义,但农民工对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和消费水平较低,在公共文化空间消费过程中,并未形成有效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导致农民工公共文化空间消费水平偏低的因素有代际差异、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时城市的认同程度等。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降低公共文化空间进入门槛、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公共文化空间的交往功能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居委会空间单元为基础,从房权视角切入研究在经济转型新时期上海市住房空间的分异格局及其影响机制。通过构建房权指数、差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并分别从城市整体、中心城区与郊区三个空间尺度下,系统性掌握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性特征。研究发现近十年上海市房权分异程度略有上升,特别是中心城区内环至中环间房权指数较高,其印证了郊区化对于居住空间的重构影响,另外中心城区差异指数低于外围地区,而其隔离指数高于外围地区。在影响机制方面,研究发现城市社会分层结构明显,在中心城区房权分异主要受到制度与市场因素的制约,外围地区由于市场制约性降低,个人选择影响增加,而制度因素影响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住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表现,它由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文章对阿朗索的土地竞标租金模型进行修改,加入中国城市特有的假设条件建立住宅竞标价格模型来分析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现象产生的市场因素。从社会稳定、劳动力市场、城市交通及公共资源四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最后,基于住宅竞标价格模型的分析,我们找到居住分异对策的核心是缩小不同收入家庭对住宅价格反应程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漯河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3937份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利用GIS和多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漯河市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为5.9km,通勤距离在5.9km以上的样本比例高达47.32%,职住分离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从居住地的角度可以发现,居民的职住分离现象在交通小区的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中心城区的职住分离情况明显好于郊区,就业主导型小区明显好于居住主导型小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职业、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居住地的交通小区类型都是产生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其中小区类型是非常显著的影响因子,居住主导型小区职住分离程度最大,就业主导型小区职住分离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