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的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趋势 ,从理论上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产生的机制 ,并对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分析 ,从城市住区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杨卓 《科技与企业》2014,(11):174-174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制度逐渐向商品化改革,同时伴随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空间出现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明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为防止居住空间分异极端状况的出现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绅士化是西方国家在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空间现象,尽管绅士化运动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但其社会负面性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以南京市为案例城市,对8个拆迁安置社区的近1000名低收入原住民被动迁居后的日常生活、就业和通勤情况进行了社会调查,以验证城市绅士化对弱势群体产生负面效应的理论假设,并探讨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在城市绅士化的过程中,低收入原住民的生活、就业及通勤均受到了显著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生活成本上升、就业机会减少、稳定度下降以及通勤成本增加等;"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社区污名化"以及安置点对外来人口排斥等社会和空间问题是导致该类群体被边缘化的核心机理。  相似文献   

5.
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绅士化(Gentrification)是西方国家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心区更新(复兴)的一种新的社会空间现象.文章分析比较了南京城市绅士化与西方城市绅士化在表现形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南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转型、政府的政策引导、市民的择居观念与行为等是推动当前南京城市绅士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引基础上指出了南京的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强调尽管发展阶段与表现形式存大差异,但中西方城市绅士化的本质是相同的.因引,为了避免在今后的郊区化过程中出现城市中心区的"空心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吸引中产阶级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区是保持城市发展活力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演化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阶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市居住分异的特点,认为居住分异在空间上已经由大尺度的分异转向大尺度混合、中等尺度的分异,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内城或近郊区都呈现各类收入阶层居住社区混合现象,楼盘(小区)成为当今城市新的居住分异单元;同时,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演变与住房供给方式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郊区化下的社会空间分异、社区碎化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城市空间公正的"社会论"观点,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的角度,分析中外国家城市郊区化的社会内涵、机制与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在对中国快速郊区化过程中大城市郊区社区碎化的现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空间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绅士化是西方国家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心区更新(复兴)的一种新的社会空间现象。Smith的租差理论从生产/供给的视角,认为绅士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与路线,借助土地产权的理论视角,对Smith的租差理论进行重新诠释,认为绅士化与再开发,不仅是资本主导的"回归城市运动",更是资本与权利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再生产过程。由再开发转向再生产,从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变迁转而关注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的互动机理及其相应的空间效应,将是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城市空间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住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表现,它由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文章对阿朗索的土地竞标租金模型进行修改,加入中国城市特有的假设条件建立住宅竞标价格模型来分析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现象产生的市场因素。从社会稳定、劳动力市场、城市交通及公共资源四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最后,基于住宅竞标价格模型的分析,我们找到居住分异对策的核心是缩小不同收入家庭对住宅价格反应程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变迁是北京市社会空间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转变的根本动力;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家庭收入差距的代际传递是北京社会空间分化的直接动力;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是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分异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优化社会空间格局,基础是遏制收入代际流动,加大对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核心是城市规划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空间的均等化分布;关键是大力推进创新性城市建设,逐步消解既得利益集团的"固化"趋势,最终促进社会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