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岛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以青岛市1995-2009年统计数据为样本,对该市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进行了多元回归与VAR分析。结果显示:在此期间,青岛市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成正相关,并且两者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工业化率的变动对城镇化率的冲击在初期显著,之后逐步减弱。因此,在制定促进青岛市城镇化发展政策时,应重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对一个地区未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内蒙古2005—2014年间的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率等指标,来分析内蒙古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对策,解决二者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非农业人口迁出数呈增长态势,出现了"逆流"现象。城镇化建设需要调整思路,要以新城新市镇为突破口,农业县区为重点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解决人口聚集,尤其要解决县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偏离度异常问题。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速构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大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始终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虽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增加到1998年的30%左右,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世界平均水平已达45%,发达国家已达70-80%。此外,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亚洲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关计量模型计算,1998年中国工业化率为22.6%,城镇化率应该达到42.5%,而实际只有28-30%,滞后10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妨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也是造成近年来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采用Moran’s I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与集中性,并表现为大体一致的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省域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城镇化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采用Moran’s I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与集中性,并表现为大体一致的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省域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城镇化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一、我省城镇化的问题1 城镇化水平滞后 ,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达到 2 0 %以后 ,城镇化就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而我省在 2 0世纪 90年代进入该阶段后 ,这一加速效应并没有显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 :一是城镇化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差距呈扩大之势。 1990~ 2 0 0 0年 ,全国城镇化率由 2 6 4 1%提高到 36 0 9% ,我省由19 2 1%提高到 2 6 0 8% ,在全国的位次由第 2 3位下降到第 2 6位 ;且城镇化率年均增速慢于全国 ,1990~ 2 0 0 0年我省城镇化率年均递增速度为 0 6 9个…  相似文献   

8.
1.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截止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36%,但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要富裕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城镇化。因此,从长远的政策目标看,农民增收还是要走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加快我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在加快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条件下,推进农业人口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熊升银 《技术经济》2017,36(12):86-90
利用1996—201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的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了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率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之间存在驱动关系;城镇化率的提高将引起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的增加,即城镇化率每提高1%会引发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提高1.35%;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状况对城镇化进程具有约束效应。因此,在目前"美丽中国"战略背景下,应强化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立科学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体系,以促进中国全面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湖南1952-2013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建立了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回归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湖南经济增长对促进城镇化有积极作用,而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贡献却不大;城镇化率的变动不仅与人均GDP有关,还受上期城镇化率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相对增加1%,湖南城镇化率相对提高0.135%;当上期城镇化率相对提高1%,城镇化率相对上升0.545%.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改革开放50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加速驶入了快车道。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从1978年的I.72亿人增加到20I1年的6.91亿人;城镇化率也已达到5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这一水平,英国用了200年、美国也用了1OO年。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且受到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影响,揭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从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两方面探讨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城镇化率提升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的拉动力度呈现先逐渐增强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基本规律。(2)现阶段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拉动力度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而不断增强,预测当城镇化率达65%左右,其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影响力度将达到峰值,随后拉动力出现减弱趋势。(3)由于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存在非均衡性,城镇化率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的拉动力度也存在显著差别,中部、西部拉动力度较强,东部拉动力度较弱。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一段从起点低到快速推进的发展历程。1978年至2013年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53.7%,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给我国财政的诸多方面带来严峻挑战,财政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面临诸多困境,如果这些困境得不到妥善化解,将会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面临的挑战1.城镇化建设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财政面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选择,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城镇化率应依据新型城镇化的本质予以完善。就当前城镇化率的统计实质进行分析,指出城镇化率在衡量城镇化水平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动向     
《商周刊》2013,(22):14-15
山东四城市城镇化率超过60% 目前,山东省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有4个设市城市城镇化率超过60%,另有4市超过50%。2012年,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达N52.43%,户籍城镇化率41.97%,户籍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比例为0.81,居全国第四位。目前,有4个设市城市城镇化率超过60%,分别为青岛、济南、淄博、东营。另有四市城镇化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衡量主要是通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比较而确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统计公告,到2000年末,我国城镇化率鸡为32%,农村人口所占比重接近70%,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49.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18.2%,非农化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80%。比较而言,我国农化水平超过城镇水平约50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超过城镇化水平接近20个百分点,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7.
人口半城镇化率的研究是人口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在提出半城镇化率演变模型的基础上,对1982—2014年中国人口半城镇化率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省域间人口半城镇化率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影响人口半城镇化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半城镇化进程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1982—1995)和快速增长阶段(1995—2014)。(2)2005—2014年,中国大部分省市半城镇化率提高明显,高度半城镇化省市数量增加明显;东部地区半城镇化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高度半城镇化省市有向周边扩散的趋势。(3)经济因素是推动半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我国各省的城镇化质量,结果显示全国城镇化质量在区域间存在差异:东部省份的城镇化质量较高,而西部省份的城镇化质量较低。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率的提高都能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但城镇化质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是城镇化率的1.46倍。因此,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9.
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强了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步伐,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文章基于《中国统计年鉴》1949~2011年城镇化率数据,依据Logistic模型推演出中国城镇化率的非线性拟合曲线,进而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预测。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曲线拟合优度高,中国城镇化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1982年前,期末的城镇化率达21%)、成长阶段(1982~2010年,期末的城镇化率达50%)、成熟阶段(2010~2050年,期末的城镇化率达78.9%)、衰退阶段(2050年后,期末城镇化率达到极值100%),这种阶段划分与2011年以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吻合,同时可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合理布局、制订相应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