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类型与取得方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国家可以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方式,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与此相对应,单位或个人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根据取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承租土地使用权和作价出资(入股)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2.
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批准有偿有期限出让,企业对国有、集体土地享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开发权、利用权、出租权、转让权、抵押权等。我国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用地单位和个人只有使用权,均实行有偿、有期限的使用。由于我国土地使用权开发模式不一样,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多样性,土地使用权核算方法不规范,土地使用权级差价值差异大,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土地使用权开发模式和核算方法十分必要。笔者结合从事开发区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的工作实践对此作些探讨。一、土地使用权开发…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的土地制度实行公有制。在现实中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一般企业(非房地产企业)以出让、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形式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在核算时,该资产因其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定和计量。在具体会计处理时,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要体现实质重于形式  相似文献   

4.
纪擎 《中国土地》2005,(9):34-35
划拨土地使用权在相关立法上存在的矛盾矛盾一:《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产生矛盾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抵押时必须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并补交或以抵押所得的借款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否则不能抵押。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权连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在此对于土地使用权并没有区分是划拨取得还是出让取得的,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合法的房屋所…  相似文献   

5.
农垦是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农业企业,土地是农垦职工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生产资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垦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经济业务逐渐增多。正确缴纳土地处置税费,关系到农垦收益和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更应该成为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践体验。一、农垦土地使用权转让业务和涉及的税费按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我国的土地在权属方面分为所有权和使用权,其中所有权又分为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两种土地所有权;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方面,分为  相似文献   

6.
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一般为无偿取得。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及国务院《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以下称国务院55号令)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可以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也认为,划拨土地使用权不属于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由此可以看出,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内容不同,划拨土地使用权人无权对划拨土地进行转让、出租或抵押等…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由使用单位或个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农地则由农户以承包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但集体土地使用权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权利以及具有什么内容的权利?综观世界各国,土地权利一般都通过民法体系中的物权法来设置,土地物权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最根本权利。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土地关系的矛盾亟待调整1.三元地权结构的矛盾。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管理权归国家,它造成两个层次的矛盾:①集体所有权与国家管理权的矛盾。集体所有权的实质内容——土地微观管理与处理权已逐渐分离出去,统一于国家管理权,两者之间发生了一种彼长此消的矛盾。②集体所有权与家庭使用权的矛盾。家庭经营方式导致了土地家庭使用权的扩展,并且逐渐取得了集体占有权、处分权的实质内容,使集体所有权日趋形式化。  相似文献   

9.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物权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集体或公民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土地作为不动产,有其基本的特性,即对其保护和管理不能像对动产那样可以在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的完全控制之下,因此,侵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其他动产民事权利来说要大...  相似文献   

10.
农用地转用征用的法律特征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两种性质不同的土地适用同一种法律程序的做法,是产生征地问题的重要原因。 对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均发生转移的,取消征用制度,选择农用地转用与征购路径。 对土地所有权转移、使用权人不发生变更的,可选择转用与整建制转归国有路径。  相似文献   

11.
1粮食市场化的核心是建立一种新的粮食流通体制搞计划经济在理论上曾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在粮食问题上尤为突出。然而,当粮食不再短缺,而是供过于求的时候,这种通过分配来进行消费的方式就完全成了多余。党中央、国务院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1985年,在刚刚经历了1984年农村首次出现卖粮难之后,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提出了改统购为定购的思路,从此走上了粮食市场化的探索之路。1992年部分地区在政策上放开了粮食的购销和价格,由于当时条件仍不成熟,期间有过一些反复。真正意义上的放开是2001年,浙江省经…  相似文献   

12.
一、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十一五”粮食工作目标和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新旧转换、结构迅速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三农”工作的客观形势,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14.
财政部于1998年6月24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在2001年1月18日对其进行了修订.由于投资的会计处理复杂,涉及面广,现就有关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与发展,首先应当对现有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才能弃之糟粕而取其精华,最终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会计准则。本文主要比较我国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异同,并对两者某些差异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6.
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5日所作政府报告中提到了我国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就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如何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开展粮食生产保险工作,是稳定农民增收和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这是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建立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与1993年发布的行业会计制度相比有许多重大变化,与1998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也有所不同。新《企业会计制度》特别关注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增加对会计要素定义的表达内容;为满足不同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不同企业管理要求,增设了多个新的会计科目以满足会计核算要求等。《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为规范我…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mixed farming in sub-Saharan Africa. For over 70 years mixed farming has been a dominant model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espite the limited success of many of the programmes which have specifically promoted i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mixed farming as a strong development theme is related to its promise to address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cerns, and in so doing, help create order out of a ‘chaotic’ African countryside. Mixed farming is again being highlighted with the more recent interest in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gricultural systems. However, there is considerable evidence that African farmers have adopted a flexible principles-based approach to the use of component technologie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mixed farming model. This must be fully acknowledged, and the seduction of unitary models avoided, i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s to contribute efficie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ustainable farm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20.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AD) requires empowerment and engagement of all actor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upply chain to enable chang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framework for Participatory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SAD) that distinguishes four main classes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articipation in SAD: environmental, economic, social and governance-related. The factors in each of these classes are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effect over time, on the basis of 49 SAD programm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social factors of engagement and empowerment, not often addressed in existing SAD programmes, are of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effect over time, as ar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food safety, and the economic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capacity development. As such this paper shows that in in addition to the well-acknowledged need for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ated to food safety, production and capacity development, SAD programmes also need to address the social factors of engagement and empowerment to enable sustainable change over time for SAD through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