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格尔是较早的比较完整、系统地提出市民社会概念的第一人,他在吸收古典思想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认为市民社会绝不是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存在是以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前提的,它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秩序之外的领域。但是黑格尔是从精神的角度而不是现实的角度来考察市民社会的,他的市民社会概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重大缺陷的基础上,从市民社会出发,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面对现代性在流动之中所展现出来的"症候",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理性形而上学和资本的双线逻辑上对现代性做出"诊断",而葛兰西则以张扬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意在激起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从而使其现代性批判呈现出单线逻辑图式。由于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迥异之处,其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遗产继承问题又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提出了"城市=社会"而"乡村=自然"的哲学隐喻,把握了城市和乡村在社会化进度和程度上的差别。但黑格尔过于强调城乡差别而将农村被排除在社会化体系之外,这就致使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圆融性大打折扣,也不符合现代世界农村城市化的潮流。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所继承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局限,其"乡村城市化"观点也构成对黑格尔城乡差别观点的超越。通过这种对比阅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及其必然性,同时警惕中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市民社会"理论形成史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其中重要的过渡环节,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原则及基本环节做了详细阐述,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作了第二次批判,对象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通过这一系统的批判和改造,马克思试图划清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真正地告别旧哲学。从总体来看,青年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基本上还是以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为基础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还没有真正把握住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刻处。本文主要论述了青年马克思这一批判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著作中具有两类四种含义,应基于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法把握不同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理念的"市民社会",与所谓普世价值密切相关,它是马克思理论集中批判的对象。如果说马克思具有某种市民社会理论的话,也只能看成基于唯物史观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机理的理论。应从原则高度明确反对将两种性质的市民社会理论有意无意地混淆起来的做法。沈越教授将市民社会臆想为没有阶级属性的永恒的"中产阶级"社会。认为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等只是这种没有阶级属性的市民的意识形态,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应该不加批判地原原本本地"拿来"。他还试图通过个别德文词的辨析,一方面将苏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既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贴上"伪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另一方面把马克思理论整体性地改造成没有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实质上是有意识地将马克思理论与西方意识形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著作中具有两类四种含义,应基于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法把握不同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理念的"市民社会",与所谓普世价值密切相关,它是马克思理论集中批判的对象。如果说马克思具有某种市民社会理论的话,也只能看成基于唯物史观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机理的理论。应从原则高度明确反对将两种性质的市民社会理论有意无意地混淆起来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是对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唯物主义的束缚,具有"物性论"色彩;它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相比,在理论高度上存在相当的距离。马克思不仅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分析方法,还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将黑格尔的思维形式与近代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德国式科学主义的思想方法;恩格斯则把黑格尔的思维形式与"绝对精神"一起抛弃掉了。恩格斯过于偏重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性问题是当代学界的核心话题,有两种基本的理论:一种是理性现代性理论,以黑格尔近代理性主义为代表,另一种是资本现代性理论,以马克思为代表。西方现代有良知的学者批判现代社会,但是却把根源归于科学技术、归于理性形而上学、归于本质研究和宏大叙事,由于没有触及资本的本质,因而他们的现代性理论不如马克思深刻。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系统分析,结合当代现实,比较了两种现代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对待资本的基本原则:承认资本、发展资本、限制资本(霸权)、驾驭资本,使资本更好地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从第一部分看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误区即深陷于批判对象的视域中,而第二部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让马克思看到了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第三部分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批判地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同时马克思又与费尔巴哈有所不同,在批判黑格尔的同时,对黑格尔的批判的革命的思想持肯定的态度,这也孕育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批判理性作为社会理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影响和引领社会心态与社会思潮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批判概念及其使用在现代中国一直与政治和否定紧密关联。批判理性的匮乏致使批判未能成为知识建构的途径,更多的是一种与个体利益相关的攻击性言说方式。传统的"愤世嫉俗"的批判方式常常造成个体与社会的疏离。当代社会竞争环境中批判的普泛化事实上已进一步促使批判理性的失落并导致社会心态的普遍浮躁。检视康德以来批判概念的理性含义和中国传统"悲天悯人"的融合式批判,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经验与理性的统一的批判方式,乃是建构当今中国批判理性,提升社会理性精神和民众素质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是早期马克思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决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切入点,是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关键。但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有意无意忽视,或者直接被"资本主义"取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望月清司以文本为原点,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得出"市民社会"概念是串起马克思关于"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认识,是理解和预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未来历史过程的"应有之物"。了解望月清司"市民社会论"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还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受到某些质疑时更好地对这些质疑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3.
主体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体性存在内在契合.资本主体性是指资本反客为主,攫取了人的主体性,成为吞噬和控制一切非资本之物的霸权,并最终导致“人受抽象统治”的生存状态.主体形而上学通过确立资本的主体地位在现实层面实现了对人的统治.马克思通过理论和经济层面的双重主体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体性的虚幻性,把人从资本统治中解放出来是马克思寻求的人的解放之路.马克思主体性批判采取了社会历史批判方式,不仅对主体性的“副本”进行批判,还对主体性的“原本”进行批判,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现实维度,彰显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黑格尔和贾尔巴哈买践观的扬弄和超越。马克思王义既不把关政看成是纯思想的观念活动,又不认为实践是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将其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同时,实践对教育和环境改变所起到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在完成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用“需要一欲望”思辨机制构建精神思辨体系,而马克思谈论需要问题则是面向人类生存之根本并对前者构成批判。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家们仅抓住社会发展的某一因素所完成的批判工作都停留于表象世界,未曾像马克思那样触及人类生存需要之根基。由此马克思针对需要和资本逐利之本性欲望问题所展开的批判便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这恰是当代西方理论批判家们无法超越的。  相似文献   

16.
蒲鲁东经济哲学思想的中心视阈是对所有权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他以所有权为批判对象,切中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关键性维度,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研究社会问题的思路,包含着政治经济学发展与变革的因素与可能。但是,蒲鲁东经济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仍然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他的"系列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庸俗化。研究蒲鲁东的经济哲学思想,对于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是人们面对无限性事物和问题时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最大限度地借鉴和吸收了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并在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基础上,发现了思维辩证法根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和人类历史的辨证运动。历史和现实中到处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二律背反"现象和问题,人类实践及其历史在解决各种"二律背反"的过程中,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否定之否定环节,辨证地向前发展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实人的终极关怀,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未来的指向.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维度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未来指向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但是一个价值理想目标,更是一场现实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在马恩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市民社会概念却鲜有关注,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在非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对市民社会概念却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其中葛兰西、哈贝马斯和日本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成果具有典型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他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观念表现;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社会根源在于它掩盖了真实的生产关系;剖析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方法论基础即主客颠倒性;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非历史主义原则。在此过程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他早年阐释的意识形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