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企业人才资源流失的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注人才流动"环生效应" 一位企业家说,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在人才流进的同时也会出现人才流出,重要的是应关注人才流动的"环生效应",强化人才流失防范管理.现在,许多知名企业都高度注重人才流动的"环生效应",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才流动,防止人才资源流失.海尔公司创出了人才资源"环生效应"叠加的做法,提出人才是"第一产品"的思想,面向全球争夺人才,解决人才流失难题.海尔还建立了"独有的海尔企业人"运行机制,使大量海内外人才加盟海尔.  相似文献   

2.
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评价人才集聚效应是正确选择人才开发战略的前提,人才集聚效应是多个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综合函数。文章从集聚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流动、人才成长、虚拟人才、人才使用、人才创新、人才联动、人才吸引力、人才满意度十个方面,构建了一套评价人才集聚效应的指标体系,对各产业集聚区的人才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克兵 《中外企业家》2013,(12):190-191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人才流动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客观环境,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才流动将有更大的自由度。对企业来说,一方面,人才流动是好事。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起来后,企业可以到更广阔的人才市场去挑选人才;另一方面,人才流动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秀人才的流出无疑会给企业带来能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如何留住人才,也就是企业如何实施科学的人才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技术领域的日益发展壮大,人才超过金融资本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稀有资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然而,人才是一种“会跑的资本”,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才流动。研究人才流动的原因,进行正确有效的人才管理,将有助于吸引人才,发挥人才潜力,减少人才流失,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人才集聚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集聚在其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将不断产生和释放集聚效应,这对人才的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由此更加注重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人才的集聚化程度。本文介绍了人才集聚,归纳了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国外人才集聚模式、人才集聚载体及人才集聚效应,讨论了人才集聚软环境建设,分析了产业集群、人才流动及其相关政策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人才集聚能力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型人才流动、聚集及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科技投入系统能使科技投入达到合理、有效化,科技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促使科技型人才聚集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性效应。文章在分析了区域科技投入系统组成要素及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区域科技投入系统的相关对策,旨在提升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国有商业银行人才价值的再发现及其理论依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人才流动史可以看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服从国家的计划指令性制度安排,国有企业人才流动性不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才流动趋于活跃,国有企业职工向外资、民营、个体等其他企业的流动变得较为平常,国企职工下海创业越来越多,大量农村人才涌入城市,新兴城市迅速增加。在越来越频繁的人才流动过程中,一些城乡人才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下成为巨富,人生事业渐入佳境。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  相似文献   

8.
截止去年10月底,中关村有5943家高新技术企业,有从业人员25万多人,中关村的企业机会多、效益好,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是人才理想的择地,因此人才流动比其他地区显得尤为活跃。资料表明中关村的人才流动率为20%,但人才流动的方向主要还是中关村,人才在企业间跳来跳去,对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来说是件好事,但对具体的企业来说,  相似文献   

9.
高科技人才(等同于高级工程师)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或是有若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是掌握独特技能的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处往组织结构的中上层。一般认为,一个组织80%的财富是由高科技人才刨造的。对于组织而言,如果高科技人才流动过慢,就会造成组织缺乏活力、产品更新换代慢,进而造成组织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组织;如果高科技人才流动过快,就会造成产品研发项目不能很好的完成,投入得不到吲报,甚至会导致组织解体。因此研究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性这个课题对组织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企业人才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才匮乏的企业是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的,而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翻开报纸,随处可见的“高薪招聘”的告示,更显示了企业界求贤若渴的状态,而人才呢?人才到哪里去了?整体来看,似乎再多的努力仍然没有办法减缓人才流动的频率。今天,影响员工流动的已经不是企业个别因素,而是环境本身。  相似文献   

11.
人才优势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人才竞争是企业间竞争中最为本质的内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使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企业持久发展的重要问题。现代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的凸现。人才流动壁垒的逐步消除.促使人才流动日益普遍。所以如何构建企业人才环境竞争力。留住和吸引人才。成为每个企业所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产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产业而动。产业的高度决定了人才的层次,而人才又是产业腾飞的翅膀,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疏解京津产业,重要的是人才工作的启动,可形成以产引才、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如何吸引高端人才选择在冀创新创业,将自己的学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破人才流动的阻隔,突破藩篱,实现彼此有互需,打破区域人才小格局,创造创新型人才流动大循环。  相似文献   

13.
黄蕾 《现代企业》2004,(7):42-43
当前家族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着人才激励机制单一、家族成员缺乏约束、人才管理机制的不适宜、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欠缺等一系列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应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设置人才流动制度以及加强对员工约束、发展、工作、授权、文化等几个方面激励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荔  郗永勤 《企业研究》2006,(10):72-73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然而,目前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据统计,企业的人才流动率约为15%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尤为严重,人才流动率接近50%,大大高于正常15%的人才流动率。前不久,某大学社会学系对国内62家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这些数字说明了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管理制度 提升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人才聚集是人才在产业集群和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它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的基本条件,并对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推动作  相似文献   

16.
捕风捉影     
《人力资源》2009,(19):50-50
半数职场人考虑跨城市工作 近日发布的一项跨城市人才流动调查显示,我国人才流向的十火热门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苏州、南京、成都、人连和无锡;47%的受访者将考虑跨城市工作,‘线城市人才流动将加剧,二线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也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李建锋 《企业天地》2002,(12):37-38
进入新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的成本、产品竞争,转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从过去强调产品与成本的差异化,转为注重从人力资源优势上击败竞争对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民营企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世界各国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在待遇、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强大的人才吸引力,同时,国家政策给人才流动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有企业将面临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尽早实施人才战略,形成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位“人才”涵义,并通过对“十一五”期间人才流动将面临的年龄歧视、体制性壁垒、人才市场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等各种现实问题作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人才流动中的政府职能调整、政策体系调控、市场体系培育、管理监督、法规建设和服务环境的优化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雇主品牌之对策:用心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才流动的加速,打造强有力的雇主品牌已成为企业致胜的法宝。随着客户经济时代的来临,将成为企业应对竞争的利器。打造雇主品牌,关键在于企业对人才作用的认识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真正“以人为本”,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工作入手:  相似文献   

20.
赵利霞 《企业导报》2009,(10):180-181,209
通过对人才流动的个人收益函数的分析,找出影响人才吸引力有关因素。通过数据得出江西省人才吸引力在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城市环境等方面比较落后,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