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管理层收购的动机更加强烈.相关研究也再次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收集了1997-2006年间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事件分析法对上市公司MBO的市场效应进行考察.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没有带来显著的财富效应.表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积极作用不明显,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1-2002年17家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MBO当年和后一年有所上升,但在MBO后两年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在目前,由于我国MBO运行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尚不成熟和不完善,上市公司MBO还须慎行,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上市公司MBO,以使上市公司MBO后的经营绩效能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黎凯 《商业研究》2006,(23):127-129
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MBO为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MBO在我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MBO的许多环节中存在各种问题。分析民营企业在上市公司曲线MBO中的代理作用,其实质是逃避政府对MBO的监管,使上市公司管理层最终顺利实现MBO。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新型并购手段,近几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然而,MBO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MBO的特点及在我国应用的意义出发,分析MBO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外的MBO融资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我国自2001年粤美的首开上市公司MBO之先河至今,已有几十家上市公司实施MBO,甚至还有更多公司跃跃欲试。然而由于我国对MBO的研究不深入,还未形成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MBO融资模式。因此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行为,有必要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一些先进公司的MBO模式,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MBO融资行为。本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比分析国内外上市公司MBO融资行为;第二部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方式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最终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总结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范海峰 《江苏商论》2003,(12):154-155
本文解析了MBO的含义,描述了我国实行MBO的现状和意义,并结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MBO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新型交购手段,近几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然而,MBO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MBO的特点及在我国应用的意义出发,分析MBO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了国内外MBO融资问题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现状进行总结概括,提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瓶颈的对策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管理层提供合法的资金来源;加强MBO中的融资方式创新;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风险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构是我国资本市场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实行管理层收购是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了2000—2003年间我国实施MBO的32家上市公司在MBO前后两年的11项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财务绩效现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绪军 《北方经贸》2005,(2):111-112
MBO (ManagementBuy -outs管理层收购 )在扩大管理层持股比例、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作效率、实现所有权收益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上市公司MBO实施过程中 ,在收购主体、资金来源、收购价格、对收购行为的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应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周娜  马金海 《江苏商论》2007,(5):145-146
近年来,随着企业并购的不断深化,MBO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悄然兴起。本文就MBO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MBO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岳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4,(12):120-121,129
MBO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 ,因其尚缺相应的法律法规环境和运行环境 ,故弊端甚多。从收购主体、收购价格、融资渠道、信息披露等方面分析MBO所存在的法律缺陷及相应的立法建议 ,以求对上市公司MBO立法与实践取得趋利避害之效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绩效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8年~200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MBO的三十家公司为样本,选用七类十七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前后的综合绩效变化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BO并未从根本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文章同时还对其成因作了定性分析,并得出在目前股权非全流通、相关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鼓励上市公司实行MBO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客观看待中国式的MB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梦雯  杨平 《商业研究》2005,24(1):97-100
MBO作为企业杠杆收购方式的一种,曾在欧美国家取得了成功。近几年,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中间,也掀起了一场MBO的热潮。在国内实施的MBO案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然而目前对MBO或褒或贬都为时过早,有失客观,当务之急应该取客观、冷静、正确的态度,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程敏 《商业时代》2007,(15):72-72,75
本文从管理层收购在实践操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两个方面来分析上市公司MBO被暂停的原因,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在制定政策或监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中工国际"启动全流通条件下的IPO,标志看我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到来,这也为上市公司MBO市场化定价提供了基础平台,可以有效规避"二元"股权背案下MBO协议定价带来的寻租行为.为了把握近年来关于MBO定价问题研究的情况,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本文选取了有关上市公司MBO定价研究文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盈余管理视角下我国企业MBO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BO作为一种新型的并购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且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创造和积累个人财富的机会和渠道。我国MBO曲折发展至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结合MBO相关背景,主要从盈余管理视角分析我国MBO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权制度不清晰以及激励机制存在明显缺陷是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产生的基本原因。文章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产生的制度环境,并对英国、美国和中国三个国家催生MBO的不同土壤环境进行了比较。英国是私有化推动的MBO,美国是市场选择的MBO、中国是明晰产权导向的MBO。正是由于MBO产生的制度环境不同,它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方式、侧重点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从市场反应角度,用事件研究法对2006年以后中国沪深A股市场公布股权激励草案的49家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进行了检验,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这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水平的不同对其业绩预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对股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财富效应,投资者对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高的公司预期激励效果要更好一些;且中国国内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本身这个事件,而忽略了股权激励方案中具体的激励水平。  相似文献   

20.
吕红 《商业科技》2008,(25):53-56
本文以1998年~200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MBO的三十家公司为样本,选用七类十七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前后的综合绩效变化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BP并未从根本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文章同时还对其成因作了定性分析,并得出在目前股权非全流通、相关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鼓励上市公司实行MBO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