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创新始终伴贯穿于银行业发展的全过程,但金融创新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不稳定性。自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也给银行业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反面经验教训。本文正是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从此次危机的成因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现状,探讨了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警示作用,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以期有助于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金融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却反映出国际银行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严重问题,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些启示。本文对国际银行业近年来的金融创新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并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西南金融》2009,(2):20-21
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挑战。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的主要不利影响后,提出了我国应对和战胜危机的三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吕志超 《银行家》2012,(3):83-86
正薪酬制度,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关键性导向作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加拿大与美国文化、经贸、金融往来紧密,但却在此次美国"引爆"的危机中脱颖而出,连续被评为全球最稳健金融体系。在分析其原因时,往往把华尔街的"贪婪"和加拿大银行业的"超脱"作为重要因素之一。加拿大银行业高管薪酬制度究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在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警示。当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银行业如何实现金融产品创新和稳定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针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金融投资金融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孟钊兰  王雷 《时代金融》2009,(4X):54-57
自2007年3月以来,美国次贷市场出现危机并迅速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严重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银行业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我国银行业也遭受到直接、间接的损失和安全性威胁。如何避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加强我国银行业安全性管理,进一步加快我国银行业改革步伐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2007年起,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创新问题的讨论,首要的问题是—现阶段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麻烦的金融创新,在未来社会还是发展的动力和值得鼓励的举措吗?实际上,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都是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年轻的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我们不能简单地为创新而创新,当然更不应该因为金融危机而放弃创新。如果说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我们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外在机遇和外在压力,那么在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中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则会让我国银行业既牢牢把握金融创新带来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能有效避免金融创新的负面作用,保证金融创新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使金融创新成为银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带给了世人诸多的思考,值得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美国银行业是全球风险管理的领跑者,也是我国银行学习现代风险管理的标杆。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信贷领域,暴露了美国银行业信贷经营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认真反思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当前应立足我国国情,吸收借鉴有关国际经验,推动我国银行业深化改革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启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教训和启示。其一: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过度创新和自我膨胀、自我循环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金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和由之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是对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一次最现实、最直接的综合压力测试和实战演习。历次金融危机表明,各经济体特别是金融部门的稳健性对该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抵御危机至关重要。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宏观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其风险识别、度量、监测和控制能力,以确保作为金融核心的银行业体系的稳健和安全性,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的安全稳定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压力测试作为风  相似文献   

11.
贾正晞 《新金融》2010,(2):19-22
“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系统性金融动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对自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运用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理论,从内部环境与目标确定、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控制、信息沟通、监督机制这五个方面对瑞银集团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产生巨额损失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从中引发了对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金融危机有向实体经济扩散的态势,而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也日趋提高。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该文分析了当前国内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特点,并从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银行业发展策略必将从整体上改变。银行将更加重视在传统优势领域竞争,金融产品的创新将更加审慎;银行业务将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回归;银行业务将适应更加严格的监管以及承担更少风险、更具挑战的经营环境。全球金融危机重新定义了银行竞争和取胜的规则,使得金融服务格局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化。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银行业不但要全面审视、客观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而且能够正确判断后金融危机时代业务发展与银行核心竞争力相符的全新经营模式。同时,为避免和平息今后危机发生,监管当局应致力于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监管、实施宏观与微观监管、并表监管、经济逆周期监管以及完善监管保障建设,以此促进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极大冲击,全球尤其是欧美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简要介绍金融危机演变过程及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进而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剖析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从监管者、被监管者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阐述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轮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持续沉重的打击,其中对银行业的伤害更为直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必须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受本轮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金融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革,全球银行业也将发生结构调整。本文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并对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定位及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受本轮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影响,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金融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革,全球银行业也将发生结构调整.本文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并对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定位及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观点报道     
>>蔡鄂生:金融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日前表示,金融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必须立足于满足市场的真实有效需求。他说,此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创  相似文献   

19.
历时一年半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需要相当一段时间,银行家和政策制定者都面临着两个问题:从危机中学到了什么经验和教训;怎样运用这些经验教训来巩固银行体系,避免和平息今后危机的发生。为此,有必要从全方位的视角重新审视银行业发展策略及其监管。本文阐述了金融危机如何改变全球银行业,反思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银行业发展模式、风险管理以及竞争策略,并提出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强化风险监管促进银行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影响深远。从商业银行角度看,风险监管与风险控制不能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要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的启示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开始从严重的危机中复苏,迈入后金融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