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荣胜 《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基于劳动力转移的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俞万源 《经济地理》2011,(7):1113-1118
从劳动力转移角度分析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1978年以来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并存、异地转移是梅州市劳动力转移基本特征。人口本地城市化与人口异地城市化并存、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劳动力异地转移导向下的人口异地城市化促进了梅州市人口城市化与劳动力非农化协调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必须提高劳动力转移能力、增强转移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以促进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杜恒波 《经济论坛》2004,(4):140-14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本文在对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评述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以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小康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高敏董立青  李思明 《经济师》2008,(2):246-246,248
文章通过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分析了四川省的产业比例,对四川省1985—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影响四川省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制度的约束力的大小和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大小的结论,提出了推进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差异与跨区流动度的估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尝试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区位商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比较研究,创立了劳动力吸纳移出比指标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转移的流动度进行测算,归纳出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发展中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分析了四川省的产业比例,对四川省1985-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影响四川省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制度的约束力的大小和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大小的结论,提出了推进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原因,重点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途径。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培训水平,通过农村自身的农业产业化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得到解决。另外,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公平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9.
刘萍 《技术经济》2006,25(9):62-64,94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借鉴和吸取国际上劳动力流动的成功经验,遵循劳动力流动的普遍规律,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原因,重点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途径.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培训水平,通过农村自身的农业产业化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得到解决.另外,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公平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一种不完善、不彻底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差距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转换。二是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三是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制约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除了已经提到的经济结构偏差外,还集中表现在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这些因素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进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农村劳动力理性选择的结果。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发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客观地制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建立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户籍政策,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时焕焕 《经济师》2009,(4):46-47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以及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朱涛 《生产力研究》2004,(11):59-60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性和增加非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原理出发,研究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并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原因,当今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既能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又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村和城市均得到良性发展。而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合理流动,必须提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疆裕民县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保证裕民县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裕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目前裕民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开展顺利,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文章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北京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北京市农村大概需要转移3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北京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实现多数乡村人口的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这就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自由、有序地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诱因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集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迈过的坎,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进城劳动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