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背景下,如何培养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从这一角度入手,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相关理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和行政各执法主体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以身作则,提高素质,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历经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领导集体,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从萌芽和产生、确立与发展、深化时期、成熟时期逐步发展而来,逐步成熟而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四代领导集体都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邓琦 《经济研究导刊》2009,(11):214-215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弘扬法治精神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新亮点。江苏省无锡市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法治深层次的内在建设,为民主文明、和谐无锡的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公民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科学内涵入手,分析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必要性,提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路径,即克服轻法思想,信仰法治精神;坚持普法教育,培养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贯彻法治精神;坚持自觉守法,滋养法治精神;强化监督机制,彰显法治精神;依法严惩腐败,提振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社会主义法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法治教育是培养当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新模式,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对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恰恰就是培育与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秩序相一致的现代高素质公民,重在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及法治观念。所以说,在高校中进行法治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李娟 《经济研究导刊》2010,(33):230-232
没有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就没有法治国家。因此"六五"普法应当克服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民众基础薄弱、权力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等障碍和困难,所有人员应该主动融入普法教育,培育主体意识、权利和平等思想以及法律信仰,树立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就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层面来讲,在我国深厚的传统法律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影响.本文针对这种影响,就当前如何更好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进行一些分析,从而改善不利于中国法治化的因素,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的新理念,本文由此论述了法治精神的弘扬,法律至上,法治权威的宣传,法律文化的建设以及法治政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依法治国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阐述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首次作为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从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两方面阐明了党依法执政的新内涵,提出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的新论点,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2.
艾恒平 《经济研究导刊》2010,(24):228-230,29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封建"人治"观念影响、权力监督制度乏力、惩处不力是权力腐败的法制原因。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从源头上遏制和铲除腐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The rule of law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ny explanation of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well-being. But what leads to better rule of law in a country? Using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his paper probes the effect of legal systems in influencing the rule of law. There has long been speculation that the countries adopting English common law are better at providing legal dispute resolution than those adopting the continental forms of civil law. That speculative assessment is found to be true only in those countries that have been colonized, furthe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common law systems rather than the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that influence rule of law statistics. The paper calls for a more refined examination of legal systems which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whether law is organically developed or transplanted.  相似文献   

14.
王一雅 《铜陵学院学报》2011,10(5):76-77,100
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存在着法治建设表层化问题,表现为注重外部形式的法律条文和制度建设,轻视法治理念建设,这阻碍了法治建设的实质进展,笔者从文化、经济、政治三角度分析了法治建设表层化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克服法治建设表层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攀 《经济研究导刊》2012,(25):307-309
"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新世纪新形势高校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以人为本"为二者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的法治化进程离不开人本思想的指导,"以人为本"思想下的高校法治建设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维权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参与的维权活动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困难。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维权活动理应依法展开。站在法治的视角,从为什么维权、维什么权和怎么维权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大学生维权的必要性、维权的重点内容和维权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在分析中结合大学生、学生会、高校三者间的关系,以求为大学生依法维权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were at the epicentre of the century-long conflict between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more specifically,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through law. By the early 1990s, soci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decayed from within leaving in its wake economic misery and intellectual emptiness. Yet, socialism is raising its head once again. This new variant of socialism, which I call ‘liberal socialism’, has one critical difference that sets it apart from its predecessors. Unlike all three types of socialism in the last century – Fascism, National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 liberal socialism is not imposed from the top down; it is emerging from the bottom up.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increasing redistributional governmental programmes map a road to liberal socialism by influencing the median voter and weakening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However, election results in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and at state and local levels in the United States, suggest that the median voter has not moved to the left. At the same time, economic analysi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have establishe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redible and stable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relative to all other property rights arrangements. Thus, liberal socialism is a real threat to the rule of law but its success is far from certain.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城市首位律理论和位序—规模法则,对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人口的集中程度及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果显示,哈尔滨作为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首位城市,其首位优势并不明显,城市体系向分散化和扁平化发展。应促进哈尔滨—长春城市带的一体化整合,培育核心城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法制建设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法制建设理念,创新并发展了“依法治国”理论,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努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改善“依法治国”基本条件,坚持“依法治军”,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陈巧玲 《技术经济》2007,26(4):116-121
在强调依法治国和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管理中塑造法治的品格,将高校管理真正纳入法治建设的轨道,是当前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高校管理中,作为一个工作者始终应谊注重和把握“以法为纲、以法为‘度’以及依法办事”的三个准则,培养高校管理法治化的思想基础,努力参与和推进高校管理的法治化战略,提升管理的法治化程度,在高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治教,以法促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