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凡 《经济研究导刊》2011,(30):159-162
2009年江浙沪地区城市化率与FDI、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等变量的横截面数据,显示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城市化的运行轨迹。据此对FDI和其他因素与城市化的关系作了线性回归分析,并实际测算了FDI对该区域城市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江浙沪地区城市化的贡献是显著的,但其显著程度不及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对城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5—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HS92六位编码数据,采用H-K测度方法测度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增长由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共同拉动,但集约边际起主要的贡献作用,其贡献率在2003年以后到达70%以上。经济规模对集约边际有显著的正影响,农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贸易成本、经济危机对集约边际有显著的负影响。农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与中国签订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对扩展边际有显著的正影响,贸易成本、人均GDP年增长率对扩展边际有显著的负影响。经济危机对集约边际有显著的负影响,扩展边际具有"稳定器"作用,这为解释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脆弱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具有丰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CO2排放是大势所趋.通过对江苏省1996~2010年GDP、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人均收入、能源效率等因素和CO2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江苏CO2排放的因素主要有GDP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其中GDP呈正向驱动效应,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向驱动效应,且GDP对CO2排放的影响超过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同时,预测结果表明:江苏CO2的总体排放量仍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7.34%.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的角度,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格兰杰因果检验与协整分析,选取表示经济发展的人均GDP,以及体现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比重和度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人均消费支出来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并根据现代较为认可的方法即使用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率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以上指标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等指标的回归模型,以揭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率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改进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1990~2011年定西市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1990~2011年定西市总生态足迹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的压力增大。改进的STIRPAT模型可以解决原始STIRPAT模型分析过程中的自变量共线性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因子对总生态足迹、生物消费生态足迹均为正向影响,对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负向影响。工业因子对总生态足迹、生物消费生态足迹和能源消费生态足迹的影响均为正向,对能源消费生态足迹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总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定西市生态足迹呈现正向驱动影响,城乡人均收入增长对于生态足迹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子龙 《时代经贸》2008,6(5):116-118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影响江西省城市化空间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它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源性.本研究从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非农业人口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人均GDP、非农产值比重、每万人在学校大学生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建成区面积、人均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城镇个数这9个指标来衡量江西省城市化水平.本文试图综合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研究江西省城市化的地区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人均GDP、城市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比重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表现在东部集中偏高和西部集中偏低;城市人口规模已产生规模不经济,这种现象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偏小,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当今经济发展需要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一、南宁市现代服务业现代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受国内经济需求拉动减弱,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南宁第三产业也受到影响,但总体仍保持较快发展,对全市GDP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南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GDP由2007年的1089.07亿元,到2011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1994—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因素与公司内因素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研究发现,人均居民消费水平越高,企业长期债务融资比例越低;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对企业长期债务融资影响较小;企业规模越大,人均GDP对其长期债务融资比例影响越小;有形资产比重较高的企业,人均GDP对其长期债务融资比例影响较小;资本形成总额越高的地区,企业长期债务融资比例越低;城乡储蓄年度余额越高的地区,企业长期债务融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0.
龚胜生  陈云  张涛  张正杰 《经济地理》2020,40(2):23-30,51
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口寿命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中国1990—2010年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的预期寿命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对预期寿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累积影响强于即时影响;人均GDP超过3000~5000元后,其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开始出现边际递减效应;人均GDP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强度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增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均GDP对预期寿命的贡献率要小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因此,今后东部地区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途径进一步提高预期寿命,西部地区则应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努力提高生活水平,以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预期寿命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首先用碳排放量分解模型计算出我国年度CO2的排放量,然后计算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CO2Tapio脱钩弹性,最后利用GMDH数据组合处理方法定量分析影响CO2Tapio脱钩弹性的主要指标。实证表明: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是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7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许多国家进行了产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第三产业异军突起,不仅和其他产业并驾齐驱,而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世界趋势。 一、发展第三产业是贯彻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 放眼世界,第三产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受到社会的重视。各类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新疆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良好发展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又从根本上制约教育投入的力度,进而影响教育的持续发展。新疆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呈现三个紧密相关:教育与经济增长总体上紧密相关;教育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及劳动生产率、高教发展与第二产业紧密相关;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及支出结构与GDP总量及人均GDP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全面小康与第三产业发展——以广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日趋升级。现就广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历史和状况,谈谈对全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启示和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一、广东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征1、广东第三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比重大幅度提高。1978—2001年,广东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4.5%(当年价,下同),高于GDP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由29.8∶46.6∶23.6演变为9.4∶50.2∶40.4。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减小20.4点,第二产业增大了3.6点,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结构失衡:现状、原因与调整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城市化率低,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高。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超过40%,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不到33%。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包括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将经济增长模式由以外需为主调整为以内需为主,通过城市化协调区域和城乡发展,实现就业机会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平衡,进一步放松管制和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不同发展水平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我国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边际贡献随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弱;调控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信贷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是不显著的,但它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就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各地区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边际贡献依经济发展水平和东中西部地理位置差异近似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慧  甄峰  梁作强  郑俊  魏宗才 《经济地理》2007,27(4):547-552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西方经验研究表明,1990年代以来,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国家信息化产生影响的特征不尽相同。文章分析了近10年来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服务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比信息制造业更为显著。通过对边际贡献的分析,江苏省信息消耗对GDP的边际贡献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通过分析失业率和区域差异的变化,探究了信息化对江苏省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失业率表现出驼峰曲线的特点,并且区域差异表现出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春宇 《技术经济》2009,28(3):75-80
分析了1978—2007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状况,分别计算了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运用VAR模型研究了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就业的动态影响。就业产值弹性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其就业具有推动作用。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是黑龙江省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正向调整对就业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期较长。  相似文献   

19.
办公楼需求量研究的必要性 200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达到859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八千美元以上就意味着已经达到中等偏上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上海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上海的产业结构比例达到0.8:46.6:52.6,第三产业的比霞自1999年至今始终保持在50%以上。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双重特征表明上海市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  相似文献   

20.
数据预测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56789101112131415人均生产总值(元)127851385615389178652068723616增长率(%)7.36.811.313.611.611.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元图一2000-2005年广东人均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东四大区域生产总值的比例构成图四2005年泛珠三角九省、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构成占49.52%占6.33%占44.1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5年广东GDP达到21701.28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一产业:1374.59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10747.25亿元,同比增长15%。第三产业:9579.44亿元,同比增长10.8%。山区五市1395.92亿元占6%西翼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