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2015,(1)
校企合作技能大赛本着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受益的原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校企合作内涵,积极开展"课赛"结合、"课企"结合,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与市场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并将"大赛"最终成果推向市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品牌》2014,(7)
校企合作技能大赛本着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受益的原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校企合作内涵,积极开展"课赛"结合、"课企"结合,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与市场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并将"大赛"最终成果推向市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与高职院校多次联合举办了物流技能大赛,旨在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本文首先介绍了物流技能大赛的举办背景及国内的政策情况,接着介绍了物流人才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最后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合作、以赛促师这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物流技能竞赛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岗课证赛对接、德能识业共育"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开发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在原有的"岗课证对接、德能识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技能大赛,体现技能大赛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参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的目的,为学校培养"双师"+"引导师",为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5.
皇甫静 《中国市场》2011,(48):205-206,214
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如何面对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让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困惑。建立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对接协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学院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等"五个对接"的校企合作思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林泉 《北方经贸》2012,(11):160-161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可见,高职学院践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因此应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贴近产业;搭建实践交流平台,教学对接生产;引入企业文化,促进校企文化交融;毕业生跟踪调查,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方面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电子商务技术与职业岗位对接实训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对接平台的建立,可实现以企业任务为驱动的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全真化的实训,"做中学"体验;依托校企对接平台,企业出题,学生组团接招,创新创业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职业学院会计技能竞赛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在教学中存在的会计问题,同时也通过竞赛的举办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应该重视技能竞赛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作用,通过技能大赛形成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倒逼机制,促进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针对动漫行业原画师等核心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岭南职院与千骐动漫校企"双主体"联合办学,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支撑,实现"三对接",引入"真实项目"训练"动画制作技能",开发"创意项目"培养"创新创意思维",通过校企混编"三组合"动漫教学团队,实施周期规划、过程监控、评价标准的"三对接",建成融合行业标准的项目资源库,通过打造学生职业成长互助生态圈,逐步实现创意项目成果的孵化,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与企业方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校企紧密合作技能竞赛实施为例,针对目前存在如何提高学生掌握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网络实战营销知识和技能问题,结合校企紧密合作开展技能竞赛为例,所取得效果显著,主要归纳于四个方面:明确目的、提升内涵,商定赛项、丰富方法,纳入教学、融赛于学,融赛于评,完善流程。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区域内的行业企业为宗旨。依托校内外两个平台,按照"学院对接区域、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建设思路,通过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使"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技能培训与考证等涉及专业建设的系列问题得到具体落实,突破了专业建设的瓶颈,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人才共育的人才培养战略。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中的实训课,应该实现"学校人"与"企业人"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无缝对接的特点,建立起符合校企合作"项目群"的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在实训资源、管理制度、教学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训课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思维、技能、设计、创意能力等多方位的培养力度,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为行业所需输送更高质量的技能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使得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作为供给侧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培养的人才就业对口率低,就业压力大。两者矛盾突出,亟需寻求突破。培养具有企业经营思维的电子商务人才,并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对电子商务典型岗位的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是解决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将该思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应用探索,结果发现通过企业经营思维训练+竞赛模式的技能训练后,学生自信心增强,适应岗位的能力提高,普遍能够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4.
从2009年到2014年,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相继承办了六届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大赛,大赛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引导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加快物流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本文探索了应如何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地推进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把在参加技能竞赛中学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效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改革中,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身保险业务》课程为例,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手段,以实现在校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为目的,探讨与研究了校企合作开发高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原称"6·18")在福州落下帷幕。本届交易会共对接项目达4685项,同比增约1%,其中合同项目2939项,同比增约7%。经过六年的培育与发展,以发布项目和技术信息,对接项目和资金,解决企业难题和需求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正成为集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  相似文献   

17.
应用技术型大学必须将培养数量更多和质量更优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的战略重点,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用技术型大学应重视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本研究针对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技能竞赛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提高学校领导层面对技能竞赛的重视程度;将技能竞赛引入课堂,促进教学改革;扩大技能竞赛的宣传面,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合理安排技能竞赛集训,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合理规划实训室建设和利用率等改善建议,以促进技能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加入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队伍,关于POCIB软件平台的教学交流也日益增多。从外贸技能竞赛的模拟实践出发,结合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经验,探究以POCIB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以及建设实训室、培养"双师型"师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评价等改革条件。  相似文献   

19.
白丹  杨健全  魏昀妍 《北方经贸》2014,(12):263-263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如何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独立院校应用型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以商科杯国贸技能竞赛为例,给出了构建以课堂为基础,竞赛为载体,技能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治平 《北方经贸》2007,(6):F0002-F0002,I0001
<正>近日,黑龙江省经委主办了全省首次"校企合作对接洽谈"会议。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承办这次会议,并邀请了省内191家企业来学院"联姻唱戏",即此构建校企双向选择"大超市",书写高校与企业合作新篇章。把企业、行业的领导和专家请进学校,参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为教学改革及专业设置出谋划策,这是近年来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这一全新的模式让院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学院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5%以上,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企业也及时地招聘到了自己所需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