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的背景下,探讨广西-东盟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时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之时,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与交流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与此同时,中国旅游业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努力去解决,为中国-东盟旅游的合作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时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之时,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与交流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与此同时,中国旅游业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努力去解决,为中国一东盟旅游的合作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2007年1月,东盟系列峰会和东亚峰会在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宿务举行,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内,东盟在加强组织机构、确定远景目标和解决共同关注的一些地区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外,东盟与各对话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和务实。具体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更是取得了重要突破,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向前迈出关键一步,为如期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会议刚刚结束,被媒体称为“中国-东盟首席商务专家”的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副秘书长许宁宁教授就接受了本刊的采访,他表示:“《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博览》2006,(11):98-98
自从与东盟1991年正式建立磋商对话关系后,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既定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O10年建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5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30O多亿美元,今年1至6月,双边贸易额达7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7%:东盟对华实际投资总额达到31亿美元,中国2005年对东盟成员国投资为1.58亿美元。东盟与中国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迄今为止在南宁连续成功举办的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推动了双方商业界的交往。促进7中国和东盟闻的贸易和投资。设想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的发展趋势下.发展旅游合作已成为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盟自由盟易区的建立,为广西发展与东盟旅游合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人就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时广西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策略三个层面进行尝试性论述,试图对广西与东盟旅游发展与合作问题做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际,原油、铁矿石、铜、铝等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中国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将成为我国破解矿产资源瓶颈制约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以矿产品贸易为主,中国对东盟存在较大逆差,双方的矿业既有互补性也存在竞争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双方矿业发展有深远影响,在矿产资源日渐稀缺的今天,更应扩大我国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一方面继续发展一般贸易,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贸易往来将更加自由和紧密.ARMA模型预测分析表明:贸易逆差将是中国与东盟贸易差额的主要特点,并且这种状况将会长期存在,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数额却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而且减少速度呈递增趋势,其原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快中国与东盟产业对接与转移、加强双方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将是应对这种变动态势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事务论坛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成为每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论坛之一。在中国与东盟法律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法律界之间法律理论与实务经验交流、企业界寻求法律帮助与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探讨法律纠纷解决机制的平台。为迎接第五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事务论坛的举办,编辑部请来了几位西法律方面的专家,畅谈中国-东盟法律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合作领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旅游业成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实现对接的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而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分析广西与东盟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快广西与东盟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中国和东盟各国积极推进CAFTA的发展。CAFTA具有经济基础比较脆弱、非经济因素敏感和合作博弈愿望等特征,因此,推进CAFTA建设,政府的决策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国家的战略目标,超越利益集团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体制的积极作用,发展产业内贸易。同时,CAFTA要分步骤、分层次发展,并且努力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给广西北部湾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西应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外在变化,认真分析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竞争性和经济互补性,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发挥自身竞争优势或通过分工获得相对优势,突出合作性,最终达成双赢或多赢。  相似文献   

13.
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与东盟双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部分,农产品贸易、农业产业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互惠互利的重要合作方向。广西与东盟国家在农产品方面存在产品同一性、主导产品品种少、结构不合理、加工业薄弱、品牌意识差等问题,对此,应该实现农产品出口多元化;调整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博览》2006,(10):I0002-I0006
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的构建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M”型区域经济合作中,“M”字中轴线——南宁至新加坡经济走廊穿过中国西南边陲一座重要的口岸城市。在不久的未来,这座口岸城市将是中国一东盟贸易往来陆路物流大动脉最繁忙的口岸通道,这座口岸城市将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她就是-广西凭祥市。  相似文献   

15.
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升级的前提。中国—东盟应在高铁、泛亚公路、铁路、航空、航海、通信、信息方面实现进一步的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升级后,应建立沿交通线经济走廊,按"雁行模式"组成产业链,形成中国与东盟国家沿经济走廊的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该文件创设了富有自己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为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是自由贸易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广西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启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联系。自贸区产生贸易创造、规模经济等正的经济效应,也存在贸易转移等负的经济效益。广西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沟通的桥梁,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合作,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显.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和信用管理学术研究等是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建议将信用管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战略来实施,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将给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增速很快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给双方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直接最突出的经济效应是贸易的创造效应与投资的增长效应,贸易的规模环境效应首先表现为环境的负效应,而环境的正效应比较间接迟缓.贸易的结构效应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投资的结构效应以环境的负效应为主.贸易与投资的技术效应会在双方的环保合作力度加强的条件下逐步倾向于环境的正效应.中国与东盟之间要加强环境问题的双边与多边协作,不断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建立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以及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一定制度安排下的贸易集团化、区域化是促进地区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之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