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索洛模型基本假定下,推导了储蓄率与产出及货币供给三者之间动态关系,并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2007年资金流量表为基础,分别检验了中国国民储蓄率、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与超额货币供给的Granger影响.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居民储蓄率对M2/GDP具有显著影响,政府储蓄率则影响不显著,说明我国国民储蓄...  相似文献   

2.
东亚、拉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东亚国家的国民储蓄率高,经济增长也高;而拉美国家的国民储蓄率低,经济增长率也低。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资本积累(储蓄的转化和利用)在东亚和拉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从储蓄与增长的因果关系看,传统理论认为,储蓄可以自动转化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后来,理论界对于储蓄和经济增长孰因孰果有一些分歧。有些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经济增长的原因。世界银行在《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报告中也持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储蓄和增长的关系应…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截止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已高达16万亿人民币,以当年人口13.14亿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2297元,城乡居民储蓄占到了当年GDP的近80%.而根据桌成艳等人的研究成果,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人均储蓄率理想值仅为30.01%.由此可以得出:当前过高的国民储蓄率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构成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Katona、Cagan等人的观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可能进一步诱导国民进行储蓄.故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国民储蓄率已经严重偏高的情况下,认真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观点     
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要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近日表示,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投资增长速度过高,而在于投资效益过低。李剑阁认为,目前中国有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已达到40%,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美国和新西兰的居民储蓄率只在16%,日本达到了31%,其国民高储蓄率曾经支持了日本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国民高储蓄率是有相当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利率与储蓄、投资的理论关系古典利率理论代表人物马歇尔认为利率的高低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资本的需求来自于投资,利率上升则储蓄增加,投资减少,即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和投资相等时的利率为均衡利率。这仅是商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没有考虑货币供给量,收入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通货膨胀与家庭储蓄的作用关系。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家庭储蓄数理模型,由此建立家庭储蓄与通货膨胀因素之间的关联机制;利用所建模型在数学上严格证明家庭储蓄率与通货膨胀率为正向关系;利用1978~2013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通货膨胀因素与中国家庭储蓄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家庭储蓄与通货膨胀为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较高的储蓄率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问题。普遍认为,长期持续的高储蓄率是引发经济运行中高投资和低消费的主要原因。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储蓄和消费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前,如何有效降低国民储蓄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随着收入水平与偏好结构的变化,住房需求将发生变化。人口因素还会影响经济增长率、储蓄率等因素进而对住宅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1995—2009年的宏观数据考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供给、住宅消费与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50—64岁人群占总人口比重与住宅供给、消费及房价显著正相关;处于婚龄的15—...  相似文献   

9.
研究探讨了储蓄率问题的分析思路,结合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认为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及其高储蓄率是中国居民整体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高流动性的特征,那么转移成本是农民工必然要面对的社会现实。研究解释了转移成本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农民工的消费储蓄决策模型从理论上论述了转移成本与农民工储蓄率存在正相关,并进一步结合2013年和2015年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中国国民储蓄总额将接近5万亿美元,而美国国民储蓄总额仅为3万亿美元。倘若中国按计划开放资本账户,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投资,也允许中国人到境外投资,以中国储蓄规模之高,必定将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做得好,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将带来巨大变革。做得不好,可能撼动原本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技术开发》2017,(4):74-76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推广和使用节能电梯最多的国家。电梯节能成为电梯设计的主要方向。文章介绍了能量回馈和电梯能量回馈技术及工作原理,以及回馈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和电梯节能的必要性,以求在电梯设计中,使能量回馈得到更好的发挥,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2.
Saving Coal     
  相似文献   

13.
省钱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感恩回报,舍得之道。《广西质量监督导报》作为市场各方沟通枢纽,诚意为您搭建省钱通平台,协助各质监部门开展质检工作,为企业提供感恩回馈社会平台,为天下百姓寻求聪明实惠消费机会。如果您的企业成长得到社会厚爱,诚意回馈社会,请您联系我们。如果您感觉省钱通平台还比较弱小,请您支持它的壮大,让天下百姓都来享受实惠,请您联系我们。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住宅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房屋规划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房屋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值得大家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住宅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房屋规划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房屋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值得大家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浅谈建筑电气照明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浪 《价值工程》2014,(34):136-138
照明系统是建筑电气中一大核心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大电能消耗单元,其节能是建筑电气节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照明系统耗能的常见原因分析入手,并对其节能原则与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e welfare state, and especially the state pension system, has lessened the British people's prudential urge to save. The free market would have ensured that competition invigorated traditional methods of saving and introduced new ones.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e Soviet household saving function is estimated using reconstructed data from the unpublished archival material: the Soviet family budget survey data. In addition, a shortage indicator is developed to capture both household purchasing pow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consumer goods in the official market and the spillover of the household demand for consumer goods from the official retail market to the secondary one. A long-run solution of the Soviet household saving function, which includes a shortage indicator as one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s estimated using these data. The reliability of the long-run solution is confirmed by the short-run dynamics of the Soviet household saving function, which satisfy super-exogeneity, parameter constancy, and several diagnostic tests. The highly significant coefficient of the shortage indicator suggests that Soviet household saving behaviour was affected by shortages of consumer goods during 1965–1989.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