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表示,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  相似文献   

3.
观点     
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要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近日表示,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投资增长速度过高,而在于投资效益过低。李剑阁认为,目前中国有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已达到40%,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美国和新西兰的居民储蓄率只在16%,日本达到了31%,其国民高储蓄率曾经支持了日本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国民高储蓄率是有相当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居民企业储蓄率较高.由此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以顺差为主.同时居高不下的储蓄率也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庞大,外汇占款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大.本文通过对我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现实进行原因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如何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不合理的高增长储蓄率.同时,对储蓄率与货币供应量和我国贸易净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两次人口红利与高储蓄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引入代际因子的OLG模型进行定性判断,采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及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预期寿命、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预期寿命增加可以显著提升居民储蓄率;少儿抚养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居民储蓄率,而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可以促进居民储蓄率的提高;在不同的门槛内,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系数大小均发生了变化。由此得出“老龄化”与“少子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存在异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从生命周期假说出发,构建储蓄率对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以及经济增长率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少儿抚养系数对福建省居民储蓄率存在负面影响,老年抚养系数对福建省居民储蓄率存在正面影响,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阻止储蓄率的下降,而是抓住人口与经济发展机遇,以迎接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7.
实证研究和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无论是浮动汇率还是利率控制都没有获得货币供给的独立性。本文从货币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了影响货币供给独立性的主要渠道,结果表明:美联储基金利率对我国的利率存在显著影响,并通过货币需求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包含居民和企业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内嵌劳动力供给的MIU模型,分析货币供给增长率变动对居民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居民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大于(或小于)1,那么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会显著促进(或抑制)居民就业。鉴于目前中国居民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较高,因而推断货币当局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能有效促进居民就业,对中国的经验分析也证实了这一推论。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居民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将不断下降,因而保持货币政策定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是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较高的储蓄率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问题。普遍认为,长期持续的高储蓄率是引发经济运行中高投资和低消费的主要原因。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储蓄和消费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前,如何有效降低国民储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万英 《会计之友》2009,(16):66-68
实证研究和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无论是浮动汇率还是利率控制都没有获得货币供给的独立性。本文从货币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了影响货币供给独立性的主要渠道,结果表明:美联储基金利率对我国的利率存在显著影响,并通过货币需求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站在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角度,选取2001年到2011年的月度数据,包括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沈阳、重庆和西安共8个城市中的居民储蓄率、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CPI、城镇家庭平均每个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6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由于发展格局的不同,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确实存在不同,这主要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发展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着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高  相似文献   

13.
1992~2010年间,中国总储蓄率比美国高出30几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收入大幅增加但很少上交红利,同时民营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好依赖自我储蓄。同期我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而政府的公共支出偏低;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主要源自美国近年来的财富增加,信用的泛滥及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针对当前中国储蓄率过高的说法,本文认为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比较,不仅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中美两国人均储蓄额和人均投资额。当前我国储蓄率有其内在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宜认为过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计薪原理将货币薪资公平分为企业货币薪资公平、高管货币薪资公平和员工货币薪资公平三类,基于2010—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对我国企业的产权性质、货币薪资公平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货币薪资公平和普通员工货币薪资公平均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下,企业货币薪资公平、高管货币薪资公平、普通员工货币薪资公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一样。地方政府控制和非政府控制的企业的货币薪资公平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影响,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的高管货币薪资公平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影响,且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非政府控制的企业,普通员工货币薪资公平对企业绩效都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了1995~2012年间我国外汇储备(FER,Foreign Exchange Reserve)与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资料,描绘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运行轨迹,对FER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关系作了线性回归分析,并实际测算了FER对货币供给增长的贡献。本文认为,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且FER与M2的比值与国内外经济形势高度相关,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从2008年开始急剧下滑。这说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变化、国内金融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FER对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的贡献2008年以来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随着收入水平与偏好结构的变化,住房需求将发生变化。人口因素还会影响经济增长率、储蓄率等因素进而对住宅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1995—2009年的宏观数据考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供给、住宅消费与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50—64岁人群占总人口比重与住宅供给、消费及房价显著正相关;处于婚龄的15—...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收入视角和不确定性视角,对教育水平、就业结构和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就业结构对居民储蓄率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1990—201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SYS-GM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呈U形分布,随着非农就业率的增加呈倒U形分布。现阶段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于7年,因此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进一步提升,居民储蓄率也具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我国的非农就业率已经超过51.5%,因此随着非农就业率的继续增长,居民储蓄率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要素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本文用OLS最小二乘法对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作用作了回归分析,得出了货币供给对GDP增长影响的显著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直在争论我国多年保持着高经济增长与高货币供给的同时能维持稳定物价"中国之谜"现象。本文利用1979~2011年的宏观统计数据,构造超额货币供给、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的V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超额货币供给和外汇储备对物价上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我国超额货币供给是影响物价上涨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科学评估退休政策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把法定退休年龄作为断点,使用断点回归设计研究退休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结果发现:退休对男性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显著提高了男性的就医概率,但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男性受到退休政策的负面冲击更加显著。退休通过显著影响居民健康行为、认知能力和社交活动等渠道对健康产生作用。因此,中国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有助于居民优化全生命周期内的健康水平。国家需要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和退休政策,加大健康预防和干预力度,培育居民健康生活意识和健康行为,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把健康目标融入相关老龄政策,改善国民健康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