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艳  孔刘柳 《商场现代化》2007,(35):247-248
本文通过对浙江地区,例如义乌等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发展的论述,分析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得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产业集群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而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当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趋势不减,并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同时,我国产业的区域转移浪潮方兴未艾。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企业外迁现象,相对落后地区正积蓄力量承接来自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要在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中正确全面地运用集群发展战略,当务之急是要从产业转移的角度正确把握我国集群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3.
当前,黑龙江省在发展小城镇产业集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少,主导产业集聚功能低;产业雷同,创新型产业集群少;金融、中介服务欠缺,智力支持不够;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环境受到破坏等。黑龙江省小城镇产业集群模式的优化创新,要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的原则,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建立健全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智库的支撑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引进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优化小城镇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4.
2009年辽宁沿海6个城市组成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正是牵动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因素之一。辽宁沿海经济带集中了辽宁乃至东北的绝大部分产业,有的已经形成了集群,有的正在形成。如何使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更加巩固发展壮大,向高精深迈进,正在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加速形成,对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产业群聚度的测定,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以及地区差异,其结果表明,我国的制造业最容易形成集群化发展,并且是大量集中在轻工业上,而重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的高新科技产业;产业集群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极为不平衡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目前还存在创新动力较弱,缺少竞争优势,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存在问题,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制度建设和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可以考虑依托龙头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德阳模式"和依托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模式.对与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推动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新,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政府的职能,依托工业园区和高新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7.
陈青 《商场现代化》2007,(17):244-246
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打造民族地区企业“航空母舰”的一种最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业链缺损、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低等问题。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政府作用为: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精心培育产业集群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服务工作。政府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期待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今,在我们耳边越来越多地听到诸如虎门、宁波、萧山、温州的名字,实际上,这些地区就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它们成了某一产业瑾者某一类产品的代表。它们的发展越来越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经济具有小城镇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并且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及其所具有的经济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该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是市场和政府,同时该区域存在产业过度竞争、区域内部资源与要素不足、集群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强、忽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集群企业关联度和合作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采取提升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工程、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制定科学规划,促进集群协调发展等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它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同时它有利于为新型城镇培育新型农民。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方面原因,目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农业产业集群层次低、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低、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今后应该采取制定科学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创造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积极筹集资金、加强科技创新等措施加快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赵海越  赵蕾  刘玉龙 《中国市场》2008,(19):138-139
产业簇群成为时下政界、学界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有其深刻的区域经济和发展经济背景。伴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城市港口物流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产业聚集现象。本文分析了港口物流簇群的优势及对产业本身及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簇群的政策构想。  相似文献   

13.
To promote the economy in Liaoning and to revitalize the industry base in Northeastern China, we need to improve the competing ability of coast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Through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round the projected Northeast Asia Shipping Center in Liaoning, the province will boost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area step by step: join these ports there into a line and form a cluster and then realize the overall prosperity.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地区三次产业严重趋同,部分制造业存在产业同构,其中尤以南通和盐城两市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地区资源差异、比较优势和制度因素。江苏沿海地区应错位发展其优势产业,创新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以区域战略联盟延长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推进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它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工业基础好、产业布局原本相对集中的地区对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城市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效应也更强。在布局上,大城市往往能更好地吸聚人才、科技等创新型要素,进而支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小城镇由于资源禀赋上的限制,集聚比较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要素集聚和产业培育功能,加强城市功能分工和空间优化,并推动工业园区成为城市新区。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威胁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皖江地区承接的产业大部分是东部地区濒临淘汰的落后产业。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污染型企业与转入区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证明了类似于污染企业等淘汰型产业有进入转入区的潜在动力。为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入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了相应的制约模型,认为即使引进了污染型企业,只要政府对污染企业设定的威胁政策是可信的,博弈的结果会使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使污染企业移入带来的环境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资源枯竭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效益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对资源枯竭地区进行公共政策扶持会产生“催化”效应及资源配置效应。应借鉴国际、国内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以政策支持为推动,以生态改善为条件,以产业持续为抓手,以民生改善为目的,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重视生态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统一,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功能的力度,实现政府协调、服务和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山区面积比重较大的浙江、广东、辽宁和福建四省,如何促进欠发达山区的经济发展,是这些发达省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鉴于东部欠发达山区的环境特点,可持续发展理论比梯度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欠发达发展理论对东部欠发达山区工业化发展的指导作用显得更有价值。因此,在促进东部欠发达山区工业化时必须要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小型生态工业园区是东部欠发达山区工业化模式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能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能以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目前,川渝两地的产业集聚存在着产业集聚程度低、产业布局综合规划性差、经济互补性不强、效益低下等问题,需要两地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打造.充分发挥两地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专业市场是联结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桥梁和纽带,从历史演化过程来看,它是从商品批发市场或商品交易市场演化而来,通常是指对农产品、家电、纺织品等商品分类,集中进行批发、批零兼营交易的摊位制市场。中国的专业市场最先形成于改革开放后的沿海省市的农村地区,而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向内陆省市、沿海省市小城镇和城乡结合部转移。通过空间数量经济分析揭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且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专业市场中两种类型企业(流通性企业与生产性企业)的多次博弈最终导致一种集聚均衡,即在均衡的区位与价格条件下,批发企业或出口企业与专业化生产企业达到各自的利润最大化,且是最有效率的均衡,这便是专业市场的集聚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