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北三西水驱在2008年注采系统调整前,2007年年均含水比2001年上升了0.62个百分点,上升到92.45%。为了控制含水上升速度,保证开发效果,北三西水驱实施了一系列的精细挖潜技术,其中2008年及2013年实施了注采系统调整、加大了油水井措施力度及注水井的综合调整力度,同时还实施了周期注水,使北三西水驱实现了连续六年含水不升。同时,在控制全区含水上升的同时,分层系的含水得到了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注水井层段细分前后注水压力、层段吸水量、吸水有效厚度和周围油井产量、含水、压力及出油厚度的变化情况,分析总结出中高含水期层段细分在“稳油控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华北油田公司第四采油厂别古庄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后期,稳产难度大。在严峻的生产形势下,作业区将"今天的水就是明天的油"的注水理念深入到注水井日常管理中。强化地下油水调配,做足"水"文章,以水换油,向注水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使注水井管理工作成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用"三调"方法,即能调水、会调水、稳调水。一是采取在注水井井口安装防盗压盖、利用气动井口润滑加注器对井口阀门进行保养的措施达到能调水;二是在注水井井口挂牌、配水井挂注水卡片的措施,确保岗位员工会调水;三是在注水井井口安装一个集采集、自动控制、传输、监测、展示、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即流量远程测控系统,从而达到注水井水量平稳调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孤东油田七区中北部注聚区转后续水驱后反映出含水回返快,日油下降明显的现状,因此,分析七区中北部注聚区转后续水驱后开发动态的变化特征,及时掌握油水井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明确下步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5.
海外河油田为注水开发的稠油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储层物性和岩性影响,注水三大矛盾突出,为改善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效果,针对多年注水开发后平面、纵向油层水淹不均特点,采用综合调整措施把水井分层注水、分段调剖和油井转注、堵水、提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堵水、调剖、提液和驱油综合功效,改善了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区块油层渗透率低、注入困难、层间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等问题,以提高采油速度为主要目的,开展现场试验,在剩余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转注、补孔、压裂、细分调整等技术手段,采取多项综合治理措施,对现有井网进行综合利用,努力搞好低产低注井、高含水井的调整挖潜,从而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总结出了一套井网综合利用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该区块的采油速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对该区块高含水后期水驱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对低渗透油田找堵水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低渗透油田随着不断的开发与开采,油井含水逐步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如何选择一套即实用又可靠的找堵水工艺技术,是油田采油工程技术人员多年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难题。通过对不同找堵水工艺技术的现状分析,并研究出了一套新的找堵水工艺技术,即同心集成找堵水工艺管柱配套应用技术,该技术可满足2~3个层段的找堵水需要,与常规找堵水技术相比,可大大减少作业工作量,降低成本。可以为低渗透油田高含水井细分找堵水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对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港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大部分的老区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具体表现为含水、高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三高”特征,开展油水井增产措施对于延缓大港油田产能递减速率具有重要意义。控砂增产射孔技术、水平井多井段压裂技术、实体膨胀管技术在控砂、增产、修补套损井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大港油田油水井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防砂堵水一体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蜡、水、稠"是困扰油田开发的几大难题.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油井结蜡及高粘度原油开采难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几年来,防砂技术及堵水技术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油井出砂及高含水仍然是制约油藏开发主要技术难题.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既出砂又高含水油井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注水开发油藏,注水开发阶段是生产井严重出砂的开始,当油井见注入水后,含水上升很快,其胶结物逐渐膨胀疏松.此时的胶结强度会迅速下降,进而导致严重的出砂现象.目前现场应用某种工艺技术一般只能解决生产中一类技术难题,但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同一油井往往存在两种以上的开发难题,高含水出砂油井即是这类情况.如果采用单一工艺手段,效果不理想,从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来看,一种工艺多种效果是油水井工艺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锦99块杜家台油层自2000年开采以来,开发形势逐渐变差,递减率加大,稳产基础差。应用常规的开发模式已不能弥补产量递减。因此改变开发方式已迫在眉睫。通过水井调驱改变水驱状况。使整体区块含水有所控制。达到控水稳油的目的。实施后增油效果显著,使断块产量稳中有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常来  孙越 《价值工程》2012,31(25):114-115
地热资源是一种资源的利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对环境污染最小的可再生、可持续使用能源。本文介绍了地热资源的分类、形成条件以及特点。以华北平原为主要研究区块,J热水井为例,阐述储层的评价方法,确定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水饱和度的计算方法,井温资料和地区经验公式确定地层温度,据测井评价资料进行井下作业,下套管后开始固井,进行固井质量评价,固井质量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射孔,开始投产。  相似文献   

12.
改变排水坡度、采用地漏与明沟联合排水系统最大化地减少集水井数量,采用先进设备来取消所有的排污集水井。从而达到优化集水井数量的目的;同时对集水井的深度进行优化;采取集水井防泥沙等措施;最终完成对整个地下室集水井系统的优化,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节省造价提高小区品质。  相似文献   

13.
导致注水井合格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四种:注水井欠注层段逐渐增多;注水井水质脏;部分注水井不能洗井;注水井作业处理不及时。提高注水井的合格率途径是:注水井增注与按能力合理匹配注水量相结合;清洗注水干线,改善注入水水质;用罐车洗井;加强作业井作业管理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4.
明十六块是一个1982年投入开发的低效复杂小断块,开发效果低于同类油藏。文章的研究以精细油藏描述为手段,通过对油藏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及油水分布等进行研究,落实了油藏地质模型,调整了油藏开发方案。通过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对油水井进行调整等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夯实了稳产基础,形成了一整套针对高含水复杂断块的挖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实现增储50×10^4t。  相似文献   

15.
浅谈传统雨水井缺点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涛涌 《价值工程》2010,29(20):83-83
市政整体排水系统程序如下:路面雨水→雨水井→沉泥井→过街排水管→排水检查井→地下排水主干线。其中雨水井,沉泥井,过街排水管部分多数由道路主体施工单位完成。雨水井也叫收水口,市政道路上的雨水井平蓖是其中的一部分,雨水井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八六式雨水井,上下两件套。一种是带沉泥井的双蓖式雨水井,八件套。本文将就这两种雨水井的相关缺点改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油水井套管损坏是石油开发中的一大技术难题。随着南翼山油田大面积开发和油水井服役时间的延长,油水井套管损坏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严重的套管损坏现象导致了油水井的报废,破坏了正常的注采井网、层系,影响了油田的正常开发,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进行油水井套管损坏的机理研究及成因分析,优化套管损坏井的修复技术,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套管损坏现象的发生,延长油水井使用寿命,增加原油产量,对油田的高效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井     
有一个古老的词叫离乡背井。如果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那么水井就是她的乳腺。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水井联系着人类的箪食瓢饮。一个村庄,一个市镇,水井就是生存和繁荣的标志;行于深山荒野,跋涉于沙漠荒原,寻找水井是最要紧的。不论人家多寡,哪怕是一二户,只要有一眼水井那就是人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开发、油水井生产时间的不断延长,油水井井下状况日趋复杂,若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油水井正常生产,有的甚至造成油水井报废。常见的井下落物有抽油杆、油管、封隔器、钢丝绳、电缆及其它小件杂物等。上述落物大都在特殊工况下落入井底或卡在油井中某一位置,破损程度差异较大,打捞难度大,为此开展油水井井下落物打捞配套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油田开发、油水井生产时间的不断延长,油水井井下状况日趋复杂,若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油水井正常生产,有的甚至造成油水井报废。常见的井下落物有抽油杆、油管、封隔器、钢丝绳、电缆及其它小件杂物等。上述落物大都在特殊工况下落入井底或卡在油井中某一位置,破损程度差异较大,打捞难度大,为此开展油水井井下落物打捞配套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水井工程施工中,常出现“病坏水井”和“夭折水井”现象,致使建设单位与施单位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水井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