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歌苓作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严歌苓的作品《少女小渔》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小渔兰花般坚韧顽强善良美好的形象分析、小渔和江伟情感关系中人性的对比以及江伟对小渔多情的误读,以期从多个角度对情、爱、人性作深入的思考,认为文本想通过小渔情爱与母爱的错位描写来寄托作者在移民和底层这双重困境中的焦虑,并借以传扬美好人性的愿望。分析了少女小渔的人物形象,认为小渔是个美丽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没受过世俗熏染的单纯善良的女孩,她以其强大的母性力量净化了男权社会与男性的暴戾阴暗,用自己高洁的品性消极了罪恶;探讨了小渔和江伟情感关系中人性的传扬和迷失:小渔的善良、体贴、自我牺牲的精神使她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江伟因为其个人品性的自私、猜疑、嫉妒等人性的弱点致使其自我的迷失。认为: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情爱和母爱被误读,小渔的多情所体现的东方文化的包容性、宽恕性强大无比、包容万物,不仅象征着弱势女性对男权强势的救赎,也意味着跨越文化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旨在分析大卫·赫伯特·劳伦斯首创的“血意识”。他的重要作品《虹》描述了厄秀拉追求自我实现的曲折历程。厄秀拉的“血意识”是她不屈不挠的本能和自我,包括她对埋没人性的机械化、压迫、传统和歧视的反抗,她对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渴望,她追求和谐婚姻、实现自我价值和尊严而独立生活的饱含生命力的冲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之间的关系。由于生活时代、个人遭遇、本身气质、学习环境与“五四”文学革命等原因,郁达夫接受了日本“私小说”。它具体表现在汲取“私小说”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地再现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叙”色彩;不着眼于外部事件的描写,而重在刻画心境,具有强烈的抒情格调。但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私小说”回避现实矛盾、脱离社会生活,而郁达夫小说中个人痛苦的诉说,概括了社会的痛苦,他加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大合唱。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五四”前后作家小说中的病态形象是值得分析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这一类小说的四位代表性作家鲁迅、郁达夫、庐隐和丁玲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分析,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五四小说的流行叙述模式,并从“‘人自食’的迷失者和超越者”这一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在同时代作家中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零余者”形象系列,除此之外,郁达夫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女性形象也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些女性形象体现出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具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分析开掘,会加深我们对郁达夫的文艺观和审美倾向的认识,从而丰富和扩大我们对郁达夫小说的整体性审视。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不准备讨论关于人性问题的一般哲学观点,而是从西方管理哲学的角度来谈人性问题。西方管理学说中曾先后提出了四种与管理有关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的假设。这四种假设表明了西方管理界对于人性看法的一个演变历程。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经济人”又称“实利人”,它的假设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  相似文献   

7.
孔子终生致力于复兴东周,其自我“角色期待”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一角色期待使孔子一生面临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等多重矛盾和困惑,由此给他带来了不绝如缕的生命焦虑感。周游列国而“遭遇隐者”时尤为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晚年以“作《春秋》”为显著标志的整理六经,是他应对政治追求失败带来生命焦虑的反思与抉择,但并未由此使自我的生命焦虑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8.
杜丽娘的形象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定的追求、强烈的反叛,使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与“命定”相抗争的典型。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使杜丽娘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杜丽娘冲破精神枷锁,追求“天然之情”,寻求对人的承认与尊重的行为,具有了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光辉,也使这一形象显现出深层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新智慧》2008,(10):86
20世纪30年代,神州新闻界、文学界邀请文学家郁达夫去做一次学术性演讲。郁达夫对当时学术界那种冗长空洞的演讲十分反感,认为这是空耗时间,浪费生命,他本人不愿意接受邀请,但盛情难却,还是去了。他一到会场就跑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快、短、命”,随后朝台下看了看,开始了演讲:  相似文献   

10.
《羊的门》中呼天成洞察现实权力的深层属性,对权力进行精心的经营与追求,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这是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一个缩影。但他终究难以挣脱权力的藩篱,并被权力所异化,步入自我挣扎与精神迷失的泥淖。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官场小说中,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驻京办主任》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以其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洞悉、对人性迷失于官场的细微体察,刻画了众多真实的被异化的权力中心人物、权力边缘人物和面对权力重压苦苦坚守人性本真和善良的人物。文章从人性异化和人性坚守两方面,解救被异化的人性和呼唤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对象的统一中来规定和认识人性,所得出的是现实的人性,总体的人性,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人的生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人性。这种人性观认为,人性是自我的;入的需要就是人的自我性的证明。人性中的利己和利他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性的表现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取决于人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马克思对人性的规定是人性观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相似文献   

13.
席勒以为暴力是一种毁灭人性的力量,人性与暴力不相容,卡夫卡在他的小说《在流放地》指出,极权加技术使人丧失人性。纳粹集中营和卡夫卡笔下的流放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凯尔泰斯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集中营里的囚犯却没有丧失人性,他们用各种类型的“固执”,使自己作为人活下去。“固执”是他们对集中营的一种反抗,反抗暴力对人和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证明他们是人,并具有人性。人性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这是小说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没有单独论述美学,但在《手稿》中表露了他的“人的目的论”,而美学正是建构“人的目的论”的途径之一。对于马克思来说,审美是被当作人的本质力量来考察的,这对以往美学的迷失是一种矫正。人作为目的的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单向度的人”和“新感性”建构中得到了传承。  相似文献   

15.
亚当·斯密为我们留下了两部不朽著作:《情操论》和《国富论》。而在这两部著作中,他都谈到过人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人性的刺他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性的剁己方面,从而形成所谓的“斯密问题”,我认为“斯密问题”是不能成立的,同时,这两部著作包含着他丰富的人性观理论。我就以此为裁体,对亚当·斯密人性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予以深刻挖掘、剖析,从而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自律型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凸现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颖 《全国商情》2011,(5):30-33
“掌握自主,分享关爱”,不仅是一种人生追求,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从自主到分享,从自我到家庭、国家、社会,从内炼到外修,15年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历程,证循了这一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韩非认为人性自利,但他并不认为人的自利心是邪恶的,而认为这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人之常情,政治家应该在法治的框架内去有效地利用这种人之常情。同时,他并没有把“自利”与“利人”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根据互利的原则将自利的人性引入正轨,提出了“以利之为心”的处事原则,这实际上是一种利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张贤亮及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缺憾是社会压抑和家庭苦难的共同产物 ;作者在展露人物痛苦、碰撞社会虚伪时有失警觉和节制。张贤亮的文化 -心理结构十分复杂 ,“自我”在此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导读:信息技术的进步始终是一种改变世界的革命性力量.伴随着中国网络社会进入以“微博客”为主体的“微时代”,普通公民的参政议政有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性载体与通道,并以网络监督的反腐败为突破口引发了一场可能的政府治理机制的变革.由于微博网络监督这一治理腐败的“他者”的出场,打破了传统反腐败治理结构中政府对权力监督的垄断,进而在结构性紧张与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催生出一种新的“自反性治理”的反腐败新机制.从其崭露头角的成效看,这一新机制的形成对善治善政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网络反腐并没有在规范与制度层面得到承认,其存在与发展面临某种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科学发展观中有关“包容性”智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体制外网络监督形态的包容性接纳.  相似文献   

20.
《最蓝的眼睛》是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的黑人自我否定。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和错乱。黑人在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下,否定其自身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最终会迷失自我、否定自我。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