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历来有多种说法,实事求是地讲,从宏观角度看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民主文化需求,从微观角度看是个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其根源在于人的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在于自然界生存竞争即适者生存过程中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的对立统一。对这个需求的不断满足,利己性和利他性的不断发挥作用,有力地推动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进取,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整体演绎。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析,有助于促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和谐社会务实构建。  相似文献   

2.
唯有懂得为他人的利益着想,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简单地说,利他才是利己之道。  相似文献   

3.
斯密问题折射出人的两面性,人不仅仅是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还是具有利他心的道德人。本文将主要从营销策略中4P来探讨在各个策略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对象的统一中来规定和认识人性,所得出的是现实的人性,总体的人性,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人的生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人性。这种人性观认为,人性是自我的;入的需要就是人的自我性的证明。人性中的利己和利他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性的表现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取决于人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马克思对人性的规定是人性观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特点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传统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兼容,崇高与世俗同在,利他与利己并存。引发变化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进一步强化主流价值导向,完善价值目标体系。优化教育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理性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其基础就是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的"利己主义"。现实中许多人把"理性人"简单解释为"利己"就可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实则是对斯密利己主义本义的曲解,文章对此进行论述,指出斯密"利己"是以"利他"为前提的,是交易双方双赢的结果,"斯密悖论"是个伪命题,并提出正确理解斯密利己主义原意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的行为从个体层面看,是完全的利己行为;从社会层面看,是须兼顾利他的行为;从经济行为的作用机制看,是在"看不见的手"调控下的伦理行为。亚当.斯密为经济人行为提供了伦理学的道德基础,从而论证了"经济人"行为的合道德性,最终,自利的"经济人"通向了互利的"伦理人",利己行为转化为善。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是英国18世纪中叶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成长起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也是苏格兰古典伦理学的伟大代表。他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创立了经济自由主义学说体系,他对人类文明的又一贡献则是在回应时代呼声时所阐述的“合宜美德论”,他所阐述的合理利己和高尚利他相结合的人性论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避免每个牧民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完全利己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影响,致使公共草地过度放牧,最终导致每个牧民都得不偿失的“公地悲剧”现象,将Marco和Morgan的轻微利他博弈均衡理念植入公地悲剧模型之中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每个牧民均表现出轻微利他的有限理性行为,则每个牧民都受益;当牧民轻微利他的程度不一致时,利他程度弱些的牧民比利他程度强些的牧民相对利润高。  相似文献   

10.
利益是人的行为动力与获得幸福的主要源泉。幸福是对利益的认识及其追求与获得利益的心理体验。幸福之于利益有更深层的价值意义,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与利益获得,金钱是幸福的基础而不是幸福的全部;幸福之于利益有更现实的道德意蕴,道德追求内涵幸福,且道德对于幸福有着工具性意义;幸福之于利益有更广泛的贡献意蕴,个人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利益群体,所以人的幸福只有在利他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实现利己与幸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应从信用道德抓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用”二字具有极重的分量。信用是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是义与利的统一,是真和善的统一,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不自欺和不欺人的统一。信用是构建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道德的基石,它对维系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要维护社会和市场的有序运转,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迫切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建立科学的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制度约束——基于全球化视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导致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是国际社会主流制度约束造成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主流制度约束过分强调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利己原则,而忽视利他原则,是导致利他行为的稀缺,并使众多的世界性问题因陷入"囚徒困境"而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只有从根本上改造主流制度约束,使利他行为得到普遍培养,才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普遍陷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狂热中,企业道德及其道德风险的防范成为社会一大难题。本文基于经济伦理学的观点分析了企业道德风险的内涵及其存在原因;并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企业道德风险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旨在说明市场机制下企业利己的前提是利他,而害人终会害己。最后根据道德风险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14.
墨子与边沁分别是开中国与西方功利思想先河之第一人。他们的功利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其中,墨子与边沁都有利己、利他、利天下的"三利"思想,但又基于各自的侧重点提出不同的功利价值。比较他们的功利思想并从中得到启示,对于当前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价值观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人性的不同解读会直接影响对国家的本性以及国际合作可能性的理解。国家的本性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具有利己和利他的双重性。从社会人的角度看,在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国际社会会逐步形成兼容的规范和合作的意愿,并作出互惠的行动和努力,最终达成国际合作的成功。作为"社会人"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终将为了全球的共同利益逐渐弥合分歧,形成共识,最终达成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利己还是爱人的问题,是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论述的。孔子在《论语》中相当细致地研究了利己与爱人的关系,这个议题广泛地涉及人们的现实生活。利己和爱人的问题,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原则问题,这里涉及道德问题,也涉及到人的天性,受支配的是自己人生的信仰和观念受什么样的道德观念的左右。纵观人性,利己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自利是人天性的动机和效用的美;自利也是一种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小企业信用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是民事主体在法律上具有完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无信用会对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带来影响.为了克服市场的缺陷,中小企业基于发展的商业道德要求,对市场信用要有共同的体悟和认识:中小企业应自觉地接受和遵循市场公认的信用和自律规则;中小企业信用资本只有在利他中才能真正利己,只有使他人充分受益中才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小企业信用是其民事主体能力的体现;源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中小企业信用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公众的评价.中小企业信用权是通过对费信利益直接支配的权利.中小企业信用活动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滥用信用权.  相似文献   

18.
利他之心是稻盛和夫“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的伦理、道德基础。利他经营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博的理基础。利他经营源于稻盛和夫长期经营企业的切身体验,有极丰富的内涵与广域的外延。它源于企业经营,而又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经营,它是广及人生、社会、教育、国家,甚至人类地球环境等博大的经营观。  相似文献   

19.
信任的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信任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信任的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相关因素分析和博弈分析。通过回顾和总结两种研究方法下所做的重要工作,提出两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利他的演化以及利他在非亲属之间的演化;利他、互利、信任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20.
利他之心是稻盛和夫“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的伦理、道德基础。利他经营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博的理论基础。利他经营源于稻盛和夫长期经营企业的切身体验,有极丰富的内涵与广域的外延。它源于企业经营,而又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经营,它是广及人生、社会、教育、国家,甚至人类地球环境等博大的经营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