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彭富春 《开放时代》2000,(9):100-102
海德格尔参加了民族社会主义运动,这不仅是一个政治的事件,而且也是一个哲学的事件。但海德格尔在公开场合对自己参与纳粹之事一直保持沉默。在 1996年与《明镜》周刊记者的谈话"惟有一神能拯救我们" (载于《明镜》 1976年 5年 31日, 193/219)中,海德格尔为自己进行了辩解。   其一,海德格尔 1933年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是不得已而为之,并具有善良的意愿。   其二,海德格尔不同于纳粹,甚至批评纳粹。而纳粹也不信任海德格尔的所作所为,并给与了惩处。   总之,海德格尔的申辩试图表明他不是纳粹。   海德格尔是否是纳粹的问…  相似文献   

2.
谢劲松 《开放时代》2000,(9):103-107
比梅尔在他关于海德格尔的著作与思想的传记性著作《海德格尔》中说:"我们不能通过他的生平来理解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平。"①在这个意义上说,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合作同一个当时的普通人与纳粹的合作没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吃惊的是他的话语,他的思想,而不是他的某一行为。这吃惊,是因为对此迷惑。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合作让人迷惑的到底是什么 ?是他为什么要与纳粹合作 ?是他的思想与纳粹的合作到底有什么关联 ?一个如此伟大的思想家难道也是一时糊涂才与纳粹合作 ? 政治理念与任职原因 海德格尔在 1933年 5月 27日接受了弗莱…  相似文献   

3.
阿伦特在提出“极端的邪恶”之后,在报道艾希曼审判过程中,又提出了“平庸的邪恶”这个概念,强调政治与道德责任的关系,追问个人与集体在纳粹罪行或者专制制度下的道德责任问题,揭示了现代官僚制的伦理问题,为如何平衡现代官僚制下的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引言 在当代学术思想界,"海德格尔事件"已成一专门用语,指称的是海德格尔与德国纳粹的牵连,关键事件则是海德格尔 1933年 5月至 1934年 2月在弗莱堡大学任短命校长时期的言行所标示的他对纳粹运动的认同和支持。   最露骨的言论是登载在 1933- 1934年冬季学期初弗莱堡地方大学生报上的一段话:"任何原理和思想都不是你们的存在的准则。元首本人而且只有元首本人是今天与未来的德国现实及其法则。"①瞧,纳粹元凶希特勒俨然成了新时代的上帝 !   多年以后, 1966年 9月 23日,当德国《明镜》杂志记者引述这段话来逼问海德格尔时,他曾…  相似文献   

5.
近日,和参加工作不久的外甥在家聊天,我问他:"你的《劳动合同》签了没有?工资标准是多少?每月几号发工资?"他的回答是:"人力资源部说下周签定《劳动合同》,不知道试用期工资定多少,工资大概每月16号发放。"我又问:"你入职后公司没有进行新员工培训吗?人  相似文献   

6.
宽恕对提升组织绩效有积极作用.本文研究了关系强度与关系非对称性对宽恕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了行为的非道德强度对前述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460个样本的2个组间情境实验发现:第一,关系强度正向影响宽恕意愿,关系强度越高,宽恕意愿越容易产生;第二,非对称性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宽恕意愿更强;第三,非道德强度调节了关系非对称性对宽恕意愿的影响,在面对非道德强度低的场景时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其宽恕意愿更强,而面对非道德强度高的场景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其宽恕意愿更强.因此,团队管理者应致力于提升团队成员间的关系强度,并更多关注关系非对称性中处于弱势的一方.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摧毁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史的同时,以德国精神的发现者和代言人自居,意在为德国的。复兴及欧洲的再生指明精神方向,这表明其政治参与并不与其存在之思脱节。以现代性危机为背景,可以把批判现代技术、拒绝民主体制理解为海氏与纳粹合作的基本语境,但在复杂诡秘的反现代性思潮中,海氏哲学与纳粹意识形态并不同一,对之,既可以作独立的哲学叙述,也可以参照与纳粹作思想评论。海氏的遭遇,为现代性的反省和重建提供了思想教训。  相似文献   

8.
一 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问题,有称之为"学案"、"事件"的,也有直接使用"案件"的 (如叶秀山先生 )。我是在看了《开放时代》 2000年 5月号上刊登的雨果·奥特的《马丁·海德格尔与非纳粹化运动》后才决定直接使用"案件"一词的,这不但是因为这篇文章中有"案子"一说,认为海氏是当时所展开的"非纳粹化运动"中"最为困难的一个'案子'",而且在看了海氏的两篇申诉后,更有了一种"现场审判" (至少也是当面质询 )的感觉。"非纳粹化"也就是当时法军占领当局 (恰好是法军占领着这块地方,它也许从一个侧面能说明海氏思想为什么与法国学术界有着如…  相似文献   

9.
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为节约执法成本,推出鼓励犯有垄断罪的企业自首以提高破案效率的公司宽恕政策,使这些公司面临"囚徒困境",进而产生"自首竞赛"效应,成为司法部最好的宽恕政策,成果斐然。我国反垄断法实施后,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公司宽恕政策以细化和落实我国《反垄断法》第46条第2款的规定,并试行对违反《反垄断法》的公司施行"双罚制",重视追究这些公司高管的法律责任以充分实现《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0.
犹记得在4月刊时,"神周叨叨"写过"到此一游与国人的存在感"。话音刚落,最近又爆出两位仁兄来"附和"了!神周此时此刻深深为那些印证该文而做出努力的人送出无数个"呵呵"!最近新浪微博热搜榜上最热的名字非丁锦昊和宋寅莫属了。2013年5月24日晚,网友"空  相似文献   

11.
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他的文章<昆明往事>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感慨:"如果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怀念的是什么地方?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继续问下去,'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来又最甜?在什么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后反而觉得更健康?什么地方书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读书更认真?在什么地方你又教书,又写作,又忙于油盐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以一连串地回答:'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  相似文献   

12.
炒股与赌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岸 《经济导刊》2007,(8):94-94
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日前接受<财经时报>的专访,记者附带地问了朱先生一个财经方面的问题:文化和经济密不可分,冒昧问一下,你炒股吗?你怎么看待"全民炒股"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自从企业里出现了"经理人"的概念和"经理"职务,便有了经理人与所有者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经理人不守信的问题.然而在企业里,也存在着所有者不守信用的问题,那么如何保护经理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问你,"你觉得自己得到的薪酬公平吗?"你会怎么回答?有关公平的问题永远都不容易回答,不仅因为其相对性和复杂性,更因为其主观性。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而且公平从来都不可能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下的生态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康 《经济与管理》2009,23(1):27-30
从马克思恩格斯视角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原理、"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之问物质变换思想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和谐观.在目前中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还存在某种不和谐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恩格斯视闻下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媒体风暴抢滩大陆,品牌广告主们摩拳擦掌,双方的这场碰撞将会带领市场走向哪里?还记得那个火爆了整个夏天的"笨NANA"吗?还记得星巴克Frappuccino的神级雪藏法吗?还记得北京看海中突然火起来的"杜蕾斯雨鞋"吗?一场又一场网络狂欢盛宴正在上演,在这场盛宴中,品牌广告主们是导演和演员,社会化媒体是舞台,网民则是观众。社会化媒体爆发式增长,让广告主将品牌建设愿景变成了与每个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联系。显然,社会化营销正在以"蝴蝶效应"的趋势影响着整个营销生态。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之初广东海陆丰祀神习俗特征包括:教义模糊,人神均拜,教规不严,活动频繁,严密宗教组织未能成型。社会学视野中的祀神缘由: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相对落后的交通与教育、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自成体系的潮汕方言、知恩图报的质朴民心等。祀神的社会心理诉求直指:家身安全,内心宁静,宽恕罪过,赶走恐惧,解开谜团,谢恩还愿,办事顺利。最后对祀神这一社会现象作了理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李维安 《资本市场》2009,(1):108-110
继"三鹿事件"后,众多企业均因同样问题深陷"三聚氰胺"漩涡,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企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连向社会提供质量安全产品这一最基本的责任都无法做到?  相似文献   

19.
《经济纵横》2009,(7):63-64
每个人都向往"富足而退"的晚年生活,可是当我们退休后到底能拿到多少养老金?这部分钱又是从哪儿来?能否保证我们依然过着比较体面的生活呢?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职工养老问题"并不算是核心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各种材料,比如有关的海德格尔传记、文章、回忆录、海德格尔本人的著作、通信、和在此问题上的自我辩护等等,就事实与思想两个方面探讨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关于事实的部分首先概述了海德格尔对此问题的解释,然后给出了不同意这种解释的人们所找到的最重要的一些相关事实。从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涉入纳粹运动的动机与程度比人们以前所知者更深,但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有反犹太的种族主义倾向。关于思想的部分在研究海德格尔1933年校长就职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思想来源的基础上,将他的思想与纳粹意识形态做了对比。这些来源中最重要者是他的解释学化的现象学思路和表达方式,以及恩斯特·荣格尔表达于“总动员”和《工作者》之中的观点。在“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中,他用“对于(当场显示)本性的意愿”代替了尼采和荣格尔的“对于力量的意愿”,阐释了这本性“站立在风暴之中”,就在不屈不挠的“发问”中达到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境域显示”,并因此而“保持住了人民的土与血元气的力量”的特点。这种纯构成化的思路与纳粹的现成化了的反现代主义貌合神离。因此,海德格尔在较短时间内看出了纳粹运动不可改变的技术化本质,并在关于尼采的讲课中批判之。 总之,海德格尔绝不是偶然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