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已经对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催生出了新的商业模式.根据互联网的三大效应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商业银行要改变当前的思维盲区,树立互联网银行新思维——认识到互联网银行的时代特征、商业机会、运作方式,探索互联网银行的商业运营模式.商业银行应当从平台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营运能力建设几个方面探索迈向互联网银行的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探索自身的转型路径,以应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采取的电子银行、银行电商平台、直销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建立联盟等路径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和特点分析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探索自身的转型路径,以应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采取的电子银行、银行电商平台、直销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建立联盟等路径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和特点分析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探索自身的转型路径,以应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采取的电子银行、银行电商平台、直销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建立联盟等路径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和特点分析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日益侵蚀着传统商业银行的领地。2015年3月两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指明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产业调整发展方向。本文在综合梳理互联网金融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银行"的创新探索模式,全面评估新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冲击影响,分析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现实差距,并给出传统商业银行向"互联网+银行"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传统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实现变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洋 《金融博览》2013,(21):41-41
互联网金融渐成气候,金融互联网、移动支付、电子商务、P2P融资等经济形态也在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下获得新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更值得关注。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从建立零售银行统一视图、信息时代零售产品建设、未来银行智能探索、零售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等方面进行系列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强大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向传统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渗透,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越来越大。业内人士纷纷探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的发展策略,商业银行或推出电商平台或成立专门机构,开始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探索。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业态下,传统银行如何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金融的后发者,银行如何走出特色发展之路?日前,带着上述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网上银行促进联盟特约专家、宇诚网络电商业务部总经理彭楫洲。彭楫洲2000年起从事金融IT研发工作,参与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网上银行项目建设。采访中,拥有丰富网络金融实战经验的他,从互联网金融如何落地的角度,提出银行做互联网金融应找准发力点,以做产品的方式从小的切入点进入,最终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渐快,特别是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标志性产品问世以后,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讨论日趋热烈,其中关于内涵、外延的讨论尤其多。有鉴于此,笔者不打算就互联网金融本身再作过多研究,而把讨论的重心放到商业银行怎样适应互联网金融大格局,放到信息化银行建设这样一个主题上。应该说,对于信息化银行建设,所有商业银行莫不高度重视,采取的措施令人眼花缭乱,但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本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使银行网点的竞争力有所提高,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将开始探索银行网点转型。本论文主要从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背景及必要性入手,并对银行网点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探析,对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14年首家互联网银行成立至今,我国已经有多家纯线上运营的互联网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互联网银行的经营模式已得到初步验证,部分互联网银行经营业绩较好,盈利能力超过传统商业银行,说明互联网银行的商业模式并非不可行。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互联网银行之间也存在较大分化,部分互联网银行经营业绩不佳,盈利能力明显低于传统商业银行,其未来发展前景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不断拓展利用外部数据辅助进行管理的业务和领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的合作模式也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其中合规与法律风险、信息安全以及业务连续性风险尤其要引起商业银行的重视.银行应当在谨慎合规利用外部数据的基础上,强化对具有逐利本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并与企业共同探索实践"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措施,保护好银行的核心资产——客户信息.  相似文献   

12.
近年,互联网金融爆炸式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金融市场,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影响和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全新的机遇。商业银行只有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才能抵御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本文从银行的经营业务方面入手,剖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方案,其中包括改善银行经营理念、建立松弛有度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案,以此应对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促进自身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金融相比,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管理形势更加复杂和特殊。对此,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纳入到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强化线上融资风险管理、强化数据资产理念等方面入手,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从美国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的发展历程看,融合将是主旋律。在当前环境下,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应重点在发展直销银行、建立完善平台金融模式、开展第三方合作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银行功能的逐步丰富,电子银行业务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面对机遇与挑战,加快建设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未来谋求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为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提升银行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许多中小银行纷纷投产手机银行系统以进一步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金融已悄然在中国兴起。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传统银行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现状,对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如何应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优势与短板;最后指出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抢占移动支付端、大数据的运用及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寻找出传统银行转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往往陷入"保守-激进"进退两难的困境,效益和风险的平衡难以把握。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特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能否运用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在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进行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对银行金融功能进行重构,识别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风险和传统业务风险之间的蔓延和交互影响特征,以及现有风险管理能力的缺陷,构建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宏观体系环境层、中观管理机制层和微观核心要素层三个层次。本文从动态、过程视角入手,研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以期为传统银行融合互联网金融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自身的金融角色、业务发展及服务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为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商业银行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加强信息化银行建设,打破部门银行壁垒,不断研发和推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19.
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以来,各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不断涌现,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比较分析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优势,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理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负债业务的影响,指出互联网金融虽然分流了银行存款、增加了银行融资成本,但其改变了银行的业务模式,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20.
姚星 《时代金融》2014,(9Z):56-57
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以来,各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不断涌现,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比较分析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优势,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理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负债业务的影响,指出互联网金融虽然分流了银行存款、增加了银行融资成本,但其改变了银行的业务模式,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