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3月20日,“孙志刚事件”发生,2003年6月,国务院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代替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从以“证据为本”的视角来看,收容遣送的“失效性”以及救助管理的“有效性”何在?政策更替的“证据”是否充分?更替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本将就此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蒋伟 《乡镇论坛》2008,(30):7-8
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被非法收容,3月20日死亡。经法医鉴定系遭毒打致死。孙志刚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这年6月20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公布,8月1日,1982年颁布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一个公民之死导致一部法规的废除,  相似文献   

3.
余玉凤 《活力》2004,(7):137-137,213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实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实施。同时实施的还有《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这样,一个立意  相似文献   

4.
地处祖国西部内陆的人口大省四川,共有181个县(市、区),8600多万人口,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问题较为突出,流浪乞讨人员相对较多。2003年8月1日,国家废除收容遣送,实施救助制度以来,我省各级财政、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坚持开拓创新,依法救助,规范管理,保证了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已初步建立起新型的、人性化的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已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而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应让社会无饥饿。我国城市常年游荡着一个急需食物应急救助的庞大群体,他们或打工无着,或因灾因难,或年老体弱,或被偷被抢,无力自救而陷入生存困境。高度关注这一饥饿群体的基本生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宣告长达21年之久的收容遣送制度寿  相似文献   

6.
孙志刚的父亲在案件一审结束时说;"希望我儿子这么一个血的惨案能推动法制建设,改变收容遣送现状,让更多有孩子出门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够在家安心".孙志刚的血没有白流.在涉案人员和责任人被依法查处之后,我们即将迎来一部善法,送走一部恶法.  相似文献   

7.
经济大事记     
(6月20日—7月19日)○本刊资料室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全面清理检查并纠正“乱评比、乱发牌、乱收费”行为。6月22日财政部发行2003年记账式(五期)国债。本期国债发行面值总额260亿元,为3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票面年利率2.32%,利息每年支付一次。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旅游业恢复期间非典防控、安全防范和市场规范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3年第二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8.
城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存在法规政策不健全、救助力量薄弱等问题,应通过健全法规政策、优化政府救助体制、强化特殊教育和实行政府与社会合力救助的措施来实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有效救助,促使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9.
7月21日科技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共包含11大类高新技术产品。7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和公共卫生建设工作。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达17800亿千瓦时,增长8.8%,创历史同年新高。7月23日温家宝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要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三是抓紧推行电子政务;四是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出台。7月25日国务院印发《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3年8月1日,实施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正式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救助管理办法。从压迫制裁性的收容遣送到关怀责任性的救助是一个根本的变化,它成为中国人权法治事业进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仍有很多人担心这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这包括违法犯罪和乞丐的增多。违法犯罪现象多少明显是一个法治问题,我们相信警察能够转变管理观念承担起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剩下的一个问题则在各大城市争论不休:到底要不要用法律的手段对付乞讨行为?有人之所以坚持要禁止乞讨,是担心乞丐的违法犯罪以及恶意乞讨的增多。乞丐的违法犯罪——比如强行拦路乞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概括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救助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政策经验。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从完善救助政策、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技能培训、强化部门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救助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施行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一部全面统管全国社会救助事务的法规,为日益重要的社会救助工作搭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框架,为最终订立《社会救助法》进行了必要的准备。《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一部全面统管全国社会救助事务的法规。当然,现在以国务院令的方式公布"暂行办法",将来实施起来是否给力,则要看"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如何作为了。  相似文献   

13.
汤殿君 《活力》2013,(19):88-88
一、设立救助站的历史因素 救助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有的一个社会组织。救助站的设立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今天的救助站已经不是昨天的收容遣送站,它已经在新时期赋予了新的内容。过去的收容遣送,带有强制性,而今天的救助站带有和谐的人文气息。据笔者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实施收容遣送制度.当时主要收容对象为国民党军队残余人员、妓女、吸毒者和流浪乞讨人员等。  相似文献   

14.
流浪乞讨人员在我国从古到今都一直存在着,它始终是一个让统治者感到头痛的事。尤其是在那些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的年份,流浪人员更是急剧上升。然而,在当代,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的深化,乞讨流浪人员无论是从他的产生方式、分类、对城市的影响,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础的部分。目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城市低保、灾民救助、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在城市,由于低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制度的普遍实施,基本上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加快完善。  相似文献   

16.
武非平 《价值工程》2015,(20):62-66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应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坚持社会救助与社会管理并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与救助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以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宪魁 《活力》2012,(14):4-5
近年来,在国家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民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履行社会责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大病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城乡低保等制度不断完善,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增长幅度明显提高。二是社会福利事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两会数字     
《人力资源》2008,(7):47
9: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已经建立9项制度:城乡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应急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司法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大力帮助和支持下,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救灾救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慈善救助等为辅助,惠及全省城乡400多万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0.
流浪乞讨是古往今来,社会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突出问题.流浪乞讨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且折射出社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面对流浪乞讨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无视.社会同情作为人之天性,在愈演愈烈的流浪乞讨现象的冲击下,正在逐步瓦解.本文通过对苏沪地区流浪乞讨现象的调查,研究流浪乞讨现象对当下社会同情心消解的情况,试图寻找重塑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途径与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