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
杨桂 《时代金融》2013,(24):22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的逐渐增加,必将给以PC互联网为代表的旧的网络经济带来新的变化和机遇,由于移动互联具有社交和本地化特征、能够克服传统互联网的不足等特性。在未来,网络经济中的组织必将更强调创新,面临的市场也会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2.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正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金额为105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169亿美元。在肯尼亚,手机支付系统M-Pesa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而且延伸到存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而且不是由商业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位置服务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以用餐为例,就餐前用电脑或于机上网查询团购、折扣信息;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手机应用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服务不断优化,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了电脑用户数,这意味着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已经改变,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移动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对商家而言,追随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发现移动营销中的消费者需求更是商家未来转型、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美国微战略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赛勒,在《移动浪潮》一书中将信息技术进步分为五次浪潮: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桌面电脑,互联网时代的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他认为,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在未来10年提升世界50%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浪潮下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革。泛金融发展趋势金融平民化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应用,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具备实力的主体不断参与到金融服务领域中来,这其中除了银行、电商、第三方支付企业、P2P,还包括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移动运营商等等。  相似文献   

6.
财经动态     
撒莉 《国际融资》2012,(1):76-77
2011年移动互联网“吸金”5亿新应用上线大幅提速 近日召开的中国手机搜索行业发展趋势论坛中消息,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移动互联行业已产生22起风险投资案例,总投资额达5亿元。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突破1.13亿,预计2012年,移动互联用户规模将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而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将放慢。  相似文献   

7.
BYOD,即自带设备办公。2013年,无论BYOD的趋势是持续高涨,还是下降,BYOD安全和使用问题都将会是企业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 就在各行各业都在讨论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另一个市场正在逐步爆发—企业移动化。2012年可以说是企业移动化的元年,企业不但不断提高移动化的预算,而且还将移动化从一个战术级别提升到了战略级别。其中,BYOD(BringYourOwnDevice)即“自带设备办公”,是2012年企业移动化市场中最热门的词汇。  相似文献   

8.
丁思德 《证券导刊》2014,(23):77-78
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呈井喷式增长,但用于商品交易的小额支付交易规模仍然较小。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10亿人,随着未来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加,移动支付市场空间巨大,对NFC天线的市场需求也将水涨船高,从而拉动公司NFC天线订单增长。  相似文献   

9.
《金卡工程》2013,(5):5-5
5月7日到8日,2013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易宝支付CEO唐彬出席移动价值峰会,并参与"移动金融与支付论坛"的讨论,唐彬表示,移动支付最核心理念在于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需要通过移动终端营造一个良性生态链。据了解,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已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支付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本文从青少年那移动支付的使用情况着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社交网络平台与移动支付平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通过从主体、业务、流程、评价与维护五个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并从风险、效率、收益三个角度去分析调查结果,得出了相应结论及建议。在风险角度上,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社交平台中的移动支付面临的政策风险及技术性风险。在效率角度上,本研究综合考虑了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对移动支付平台的促进作用,并发现金融交易的流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在收益角度上,结合风险和效率评估,发现移动支付技术催生了支付融合,进而提高了金融收益。最后得出建议:社交平台上的移动支付更大程度地实现了移动支付的价值,若可以增加网络风险的控制,就可以实现互联网金融甚至是物联网金融的重大突破,对于未来消费者的消费观有着重要的指引。  相似文献   

11.
张广荣 《证券导刊》2014,(12):50-51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8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8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80835.6万G,同比增长65.2%,连续四个月增长率超过60%,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28.3M,同比增长40.7%。互联网在中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60%,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电脑》2014,(8):94-94
随着4G、WiFi等移动互联技术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为迎接这一挑战和机遇,工商银行开展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日前,位于北京复兴门商圈的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营业部试点推出网点无线上网服务,客户可在排队等待办理业务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接入互联网,享受免费上网服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09我国3G网络的正式发牌,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无论是规模还是在技术上都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内容至上"的理念即将在移动网络的各个方面加以展现。因此,对全球成功的内容提供企业的商业模式加以研究已经成为了能够进一步指导我国无线内容企业发展而进行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14.
钟伟  杨涛  王思聪 《中国外汇》2013,(19):22-25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活动逐步增加,其天然具有的全球性、及时性乃至规模效益递增的特性,使零售金融、第三方支付,甚至一些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等投融资活动也迅速互联网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仍在不断加快的前进步伐,未来的互联网企业会加速渗透金融领域,甚至形成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性力量吗?  相似文献   

15.
财经动态     
《国际融资》2014,(8):72-73
华夏银行与中移动联手进军移动互联网金融 2014年7月3日,华夏银行与中国移动旗下的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署互联网金融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直销银行、互联网理财销售、互联网融资、客户联合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表示,此次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双方的平台对接,可实现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普惠金融。相关数据显示,伴随着实体商品销售的远程采购和NFC交易带动,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增长近四倍,支付金额将超过1.3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杜平 《金融博览》2014,(24):45-46
腾讯在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中是较为特殊的一位。作为最能够完整勾勒出中国社交图谱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拥有规模最为庞大的社交用户群体,其社交网络经历了一个比较典型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PC端即时通讯到SNS社交网络,再到今天的手机QQ和微信两个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的社交产品。摇摆的电商之路从2005年腾讯上线首个电商项目拍拍网后,腾讯已在电商领域耕耘近十年之久。虽然坐拥海量用户和流量,但腾讯电商业务发展的脚步却一直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7.
刘翔 《证券导刊》2014,(1):21-27
苹果的TouchID功能获得巨大成功,将引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创新浪潮。另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移动办公等方面的需求对安全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指纹识别为首的生物识别将大有可为。因此,我们坚定认为指纹识别将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标配。  相似文献   

18.
三星电子日前宣布,其已经在5C技术领域获得关键突破,预计未来将实现10G/bits的传输速率,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5C商用。可究竟什么是5G?5G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三星并没有给出答案。点评:在中国内地尚未实现4G商用的时候,5G已经进入了媒体和公众的视野。5G能否解决4GN络融合难问题,以及未来移动互联网是否会带来的流量风暴问题和网络拥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商业银行自助没备投放数量的增加和布放范围的扩大,一方面对自助设备日常运行管理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移动应用服务日趋丰富,管理创新日益迫切。在迎接移动互联网技术浪潮的洗礼中,紫金公司已经成功研发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自助设备运行管理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各大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丰富多彩的移动终端特别是移动App应用极大方便了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其信息安全面临极其严峻的现实考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前正在修订等级保护相关要求,将增加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笔者根据即将出台的等级保护要求,结合自身对移动App及移动设备的了解,对如何提高移动App的安全、切实保障信息安全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