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章以森林康养旅游潜在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潜在游客选择体验森林康养旅游的决策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有超七成的被调查者评价自己之前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森林康养,说明森林康养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尚未建立;(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个因素会显著正向影响潜在游客选择体验森林康养旅游的行为意向;(3)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同时在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之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态度的知、情、意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森林康养公众认知与情感对其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康养公众认知与情感对其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喜欢森林环境及康养活动和森林康养项目兴趣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提出传播森林康养知识,增强康养元素认知;推动森林康养林培育,注重森林康养体验;加强森林康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保证康养服务品质等提升公众森林康养行为意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绿色消费态度视角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的消费行为机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正向影响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消费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消费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意向,且在消费态度与行为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消费的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意向,且在消费态度与行为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消费的行为意向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由此提出利用网络平台促进与消费者的交流、提高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的主观规范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构方程模型森林康养消费需求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进行设计问卷,结合实地调研与在线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现阶段中国居民森林康养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康养产业普及程度较浅,深度的森林康养内容认知与发展进展很浅薄;森林康养消费需求会促使居民的消费行为,而态度、知觉控制会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态度、规范与知觉控制之间影响显著。因此,应设计多层次森林康养产品,鼓励森林康养养老,助力脱贫攻坚;提升居民参与森林康养的客观能力,奠定消费战略的基础;研究康养理论,推行康养理念,设计康养服务产品;政企协力推进,构建政-企-森-居-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以便促进森林康养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乡村旅游形象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城乡统筹、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合肥大圩镇为案例地,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与行为意向关系概念模型,探索并验证了游客感知形象维度与结构,并深入分析各形象维度及以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对行为意向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关联特征,从而为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实现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共生提供借鉴。[结果]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包含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乡村环境与设施感知、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乡村景观与建筑感知4个维度;各维度对旅游体验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17、0.38、0.25,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4、0.17、0.25、0,对行为意向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0.15、0,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0.63,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为0.49。[结论]各变量影响路径系数并不相同,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维度对旅游体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高于其他维度,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旅游体验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应加大重视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对乡村旅游形象提升的作用,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优化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着乡村旅游在中国乡村生根发芽,民宿成为了很多游客出行的优先选择,民宿的蓬勃发展对社区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社区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居民对乡村民宿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会形成整体的感知,整体的旅游利益感知会影响对民宿发展的态度,态度从而决定社区居民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外来游客进入当地旅游。居民对乡村民宿发展的态度,是决定民宿是否能够在中国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乡村民宿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方法]文章以海南省5个民宿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影响感知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居民影响感知、支持程度、社会距离、社区依恋的关系模型以揭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态度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社会距离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支持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 (2)社区依恋对支持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3)旅游影响感知的3个维度对支持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秦岭周边5个森林景区253个游客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游客对景区环境特征的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其中游客对河流水质的感知影响最大。此外,游客对景区保护与开发的感知对游客行为意愿产生积极的显著影响,且对开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程度认知影响最大,而对游客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游客满意度对行为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其中游客对旅游管理的满意度产生的影响最大。基于此,提出了森林景区保护与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景区发展与社区发展要相辅相成以及重视景区环境治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森林康养是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创新业态,研究森林康养游憩者场所感知与健康效益评估间的作用机制,对康养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游憩者场所感知为切入点,创新性地引入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构建森林康养游憩者景观知觉自然度、场所依恋2个场所感知概念与健康效益评估三者的结构关系模型,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森林环境及个体心理因素对康养效益的累积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均能有效反映森林康养游憩者景观知觉自然度,其中,"自然形态感知"影响最为显著(0.840),"自然属性感知"影响次之(0.815),"自然空间感知"影响最小(0.735);(2)森林康养场所"物质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游憩者的场所依赖,并间接影响场所认同;(3)森林康养游憩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健康效益评估的关键,情绪的稳定能有效改善健康效益评估;(4)森林康养游憩者健康效益评估具备"景观知觉自然度→健康效益评估"的简单影响路径和"景观知觉自然度→场所依赖→场所认同→健康效益评估"及"景观知觉自然度→场所认同→健康效益评估"2条复杂影响路径。自然度对场所依赖、场所认同和健康效益评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场所认同对健康效益评估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3点政策启示:强化政府对森林康养产业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的持续性扶持作用;重视森林康养游憩者情感体验管理;加强宣传机制和经济效益的组合效能,优化康养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9.
森林运动旅游的健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衢州市灵鹫山森林运动小镇为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然后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游客行为感知和森林旅游资源对游客健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运动体验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其中促进身体健康的效应最大、促进心理健康的效应最小;运动项目体验、自然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配套设施资源均对健康效应产生正向影响,且运动项目体验的健康促进效应更为综合和显著;对于提升森林运动旅游的健康效应,自然景观资源发挥的作用最理想,其次是运动项目体验和配套设施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的正向影响作用与游客的感知评价差异最大。因此,为有效提升森林运动旅游对游客的健康促进效应,森林运动型景区要在持续提升森林运动的项目种类、运动强度和难度适宜性的基础上提高景观资源、森林生态环境、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配套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基于成渝地区宅基地改革试点区调查数据,揭示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行为态度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盘活闲置宅基地与带动就业机会等利益的感知,是激发其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3)主观规范→感知利益→农户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感知利益→农户行为、行为态度→感知利益→农户行为三条传导路径驱动下,政策宣传、邻里示范、制度法规、收益分配均能更好地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促使其感知利益而进行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研究结论:应健全宅基地发展权转移制度法规,构建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发挥邻里示范作用,增强农户与政府间的信息对称,进而提升农户对感知利益的有效权衡,促使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为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将恢复体验与积极情绪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参与森林旅游的中高龄游客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恢复性环境感知对恢复体验与积极情绪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恢复体验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幸福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且能通过积极情绪对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积极情绪同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是其作用强度远小于恢复体验。因此,为了提高森林旅游对中高龄游客幸福感的积极效应,森林旅游地应强化恢复性环境的塑造,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促进森林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在满足中高龄游客健康恢复的基础上,强化其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为例,利用典型项目区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退耕农户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基础和农户土地依赖性对农户满意度和农户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农户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基础和农户土地依赖性还会通过农户满意度对农户行为意向产生影响。据此,后续城市造林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户满意度的服务工作,同时根据个体农户特征,对被征地农户在再就业、技能培训、农地补偿等方面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y authors investigate consumer reactivity to social and health concerns, social farm food’s perceived quality, and whether these attitudes can be expected to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al intention with regard to these products. Data were collect on a convenience sample (N?=?361) via a questionnaire. Five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consciousness, health consciousness, social farm food perceived quality, and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 were tested via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health consciousnes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ocial farm food perceived quality.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 is directly influenced only by health consciousness but indirectly by both social and health consciousness, via the attribute of social farm food perceived quality. The findings depict a particular reactivity of potential consumers. The study provides a general outline of questions or studies that might be useful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4.
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福建山区22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影响农户参与森林旅游业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农户对森林旅游业的参与意愿不高;性别、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是否为党员或干部、屋前是否通公路、家庭成员累计出外打工时间、对森林旅游政策了解程度、政府扶持力度及未来收益预期等因素是影响农户对森林旅游业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建议提高农村妇女参与森林旅游业的综合能力、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及推进森林旅游业产业链延伸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森林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和休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恢复性知觉对休闲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魅力性对休闲满意度的影响相对较弱;在恢复性知觉与休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中,性别和访问频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森林公园的改造更新和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注重营造空间的远离感、提升环境的延展性、提高空间的魅力性和增强环境与游憩者的兼容性,以提高游憩者的休闲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森林养生旅游消费意向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养生保健市场现状和特点为基础、以传统养生文化、养生知识为指导,指出森林养生旅游是一种以修养身心,保养生命为目标的新型旅游,它以森林环境为背景,以传统养生文化为基础,以打造"森林——自然养生馆"为核心,以各种形式的养生保健活动为主题,以各种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养生保健旅游活动。鉴于此,运用了旅游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等相关科学理论和知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其他类别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先例和森林养生旅游的特殊性和客观实际条件,提出相应的假设,并选取了个人层面的因素来分析影响人们对森林养生旅游的态度和消费意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旅游者视角,将森林旅游和低碳理念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森林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巨大差异,探讨了森林旅游者的的低碳行为实现方式,建议:森林旅游者能培育低碳旅游理念、转变旅游消费观念,积极践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学习计算碳排放并积极做好"碳补偿",以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暖,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