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关乎一国贸易政策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分工战略制定。文章基于需求侧“技术复杂度偏好”这一视角考察价值链嵌入位置差异对一国出口产品复杂度的影响。使用UNCOMTRADE(1998~2014年)6位数贸易数据和WIOD(1995~2011年)国家一行业水平经济指标及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基于全球生产分工下的出口复杂度和价值链中要素供给侧上游度、产品需求侧下游度。研究发现,供给侧以及需求侧嵌入位置均与出口产品复杂度显著正相关;出口产品复杂度随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递增;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之间交互项为负,当出国目的国为高收入国家时,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嵌入位置更加靠近最终产品使用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低复杂度行业的影响更显著,有助于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家间转移。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探讨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锁定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并按照WWZ(2015)最新的总贸易分解框架计算而得的增加值贸易数据测度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物理位置和经济位置。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在逐步深入,但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锁定状况并没有因此改善。从物理位置来看,中国整体出口上游度排名一直在第34位以后,行业间的出口上游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其数值均远大于1,说明中国整体及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都处于相对上游的位置;从经济位置来看,中国的国内增加值(DVA)出口率一直在下降,而国外增加值(FVA)出口率却在上升,中国参与分工的获益比例总体在下降。中国应该从培育母市场、增强产业联动发展效应、积累战略性要素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为突破低端锁定困境而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3.
施炳展  冼国明 《南方经济》2012,30(8):87-101
基于考虑了消费者技术复杂度偏好的垄断竞争理论模型,本文推导出包含出口国产品技术复杂度水平与进口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交叉项的扩展引力模型,并以此解释中国出口爆炸式增长。与以往研究强调中国自身供给因素不同,本文从进口国消费者“技术复杂度偏好”这一需求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出口增长。结论认为出口国产品技术复杂度与进口国收入水平交叉项对双边贸易量具有显著稳健的积极影响;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与国外高收入消费者的技术复杂度偏好共同成就了中国出口增长。这意味着,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满足国外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技术复杂度偏好是实现中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48个国家和地区1997~2007年的出口、人均GDP数据计算了各国(地区)出口复杂度排名,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了定量评估。结合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四类产业截面的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定量测算了进口服务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供应商主导型、规模经济型、专业制造型和科技主导型等四类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国际排名总体上较为靠后;从长期效应看,进口服务中间投入确实对我国出口复杂度具有积极影响,而且知识与技术需求量高的制造业所受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口复杂度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996~2006年期间细分至HS-10位数编码分类的商品贸易数据分别测度了中国产品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出口复杂度,考察了不同投资贸易类型出口产品复杂度的演化趋势,并引入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对我国国家层面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6~2006年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虽然从行业层面而言是逐步改善与提升的,但加工贸易类出口产品的出口复杂度高于非加工贸易类出口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并且国内投资的加工贸易产品为最主要的推动力;就1996~2006年而言,我国出口复杂度的主要推动因素仍为非熟练劳动力和价格,但价格主导的影响机制正逐渐向利率主导的影响机制转化。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保护是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文章利用全球价值链贸易数据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用GP指数和Fraser指数构建有效知识产权保护指标,基于2000~2009年的国家-行业面板数据计算Koopman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在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和行业专利密集度交互作用的前提下,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完成了经验检验。研究发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提高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在专利密度较高、模仿成本较低的行业上表现更强。  相似文献   

7.
出口企业自主创新是否有助于破解全球分工低端锁定?基于中国授权发明专利数据库、中国税收调查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和作者测算得到的中国出口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数据库形成的多源匹配数据,文章首先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企业全球价值链上游度进行了精准测度,在此基础上从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两个维度检验了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对其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并检验了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价值链升级方向等维度的异质性效应。同时,为了缓解反向因果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基于颗粒工具变量(GIVs)方法进行了内生性问题的处理,并从创新质量再测度、下游度、研发投入等角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有助于破解出口企业低端锁定,这同时体现在推动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和下游攀升上;(2)就技术创新对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影响而言,其质量效应显著高于数量效应;(3)技术创新对出口企业破解低端锁定的影响,在私营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下游主导型出口企业上体现得更加显著。上述结果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文章的研究丰富了技术创新和全球价值链等研究问题的内容和方法,也为探寻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可行...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48个国家和地区1997~2007年的出口、人均GDP数据计算了各国出口复杂度排名,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了定量评估。结合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四类产业截面的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定量测算了进口服务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供应商主导型、规模经济型、专业制造型和科技主导型等四类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国际排名总体上较为靠后;从长期效应看,进口服务中间投入确实对我国出口复杂度具有积极影响,而且知识与技术需求量高的制造业所受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间品贸易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嵌入可以通过中间品进口带来高质量的中间品和技术,外生地提升出口质量;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的俘获效应导致企业内生自主技术创新失灵,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出口质量升级的关系有可能为非线性。文章使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会提高中国企业的出口质量,但过度嵌入会降低出口质量,两者之间成"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嵌入下中间品进口的质量效应、规模效应依然能够提升出口质量,但技术外溢效应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为负,再加上全球价值链嵌入会降低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从而拉低出口质量,因此中国企业内生的与外生的技术创新无法相互吸收和匹配。全球价值链嵌入OECD国家市场会提高企业出口质量,嵌入非OECD国家市场会降低出口质量,但如果全球价值链嵌入东盟市场或金砖国家也依然能够带来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嵌入下中间品进口贸易成本增加会带来企业出口质量的下降,但出口贸易成本增加会激励企业提高出口质量从而进入收入层次更高、距离更远的市场。  相似文献   

10.
危机期间,由于价值链传导中“长鞭效应”的存在,价值链嵌入程度越深的企业将面临越大的出口冲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面临外部冲击时需要通过退出价值链或缩短供应链以降低“长鞭效应”的危机传导呢?企业又该如何降低“长鞭效应”对出口的冲击,提升出口韧性呢?有鉴于此,文章首先建构了一个能够反映外需冲击下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出口韧性产生影响的多产品异质性企业模型。接着,通过出口企业风险抵抗能力这一指标的构建来对抵御期及恢复期的不同出口韧性加以区别刻画,并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运用2008—2013年工业企业、海关以及UIBE GVC Index数据库,来对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企业出口韧性的作用方向及机制加以检验。基准结果表明:由于价值链分工下“长鞭效应”的发挥,随着制造企业嵌入价值链的加深,企业的出口韧性会随之降低。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则进一步表明,价值链长度的缩短以及出口产品多样化水平的提升能够从不同程度显著缓解价值链嵌入加深对企业出口韧性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内生性检验和企业异质性检验的回归结果对于基本结论同样给出了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12.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irect assessment of how fixed export costs (FECs) and productivity jointly determine firm‐level export behavior. Using Chilean data, we construct indices of FECs for each industry‐region‐year triplet and match them to domestic firms.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irms facing higher estimated FECs are less likely to export, while those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export more. These outcom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widely‐used sorting mechanism in trade models with firm heterogeneity. We also find that the substitution between FECs and productivity in determining export decisions is weaker for firms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Finally, among firms that export, both larger FECs and greater within‐triplet productivity dispersion are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export volume of the average exporter.  相似文献   

13.
Proponents of free trade argue that export promotion distorts competition and undermines th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In most countries export insurance i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consequently, is driven more by a broad range of policy objectives than purely insurance principles. This paper, however, shows that export promo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trade distortions and that most export destinations do not benefit from insurance premium subsidies. A significant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ese findings is that the WTO and the EU are correct not to banish completely official export insurance.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买家提供100%货品资金担保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已日益受到海外买家的抵制。为扩大出口,中国出口企业往往采用放账(O/A)、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等方式与海外买家进行交易,由此大大增加了收汇风险。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smuggling on tax revenue collection and the revenue-maximizing tax rate is an unresolved issue in the smuggling literature. Clandestine and joint-product smuggling models arrive at different conclusions concerning smuggling's effect on tax revenue collection and the revenue-maximizing tax rate. Clandestine (joint-product) smuggl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legal and illegal trade are substitutable (complementary) activities for the exporting firm. The effect of smuggling on the tax rate and tax revenue is shown to be dependent on whether smuggling and legal trade are assumed to be complementary or substitutabl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07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数据,文章深入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决策、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和出口额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从标准化系数来看,其对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和出口额的影响相对较大,这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集约边际上,并且在集约边际内部,企业主要通过调整出口数量来应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其出口的冲击;(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因企业生产率水平、规模、融资约束、所有制和贸易方式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3)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企业出口持续期的生存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显著缩短了企业出口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和中国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现实,建立离散动态出口模型,发现克服出口固定成本和缓解融资约束可以促进企业出口参与。进而运用2004~2008年中国七十余万家制造业企业数据,从内源融资、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3个维度衡量融资约束,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结果发现,克服出口固定成本是企业参与出口的关键,商业信贷对企业出口参与贡献最大,银行信贷次之,内源融资贡献最小。细化样本后发现,克服出口固定成本仍然是出口的关键,但是,无内源融资企业较之有内源融资企业,内资企业较之外资企业,出口融资都更多依赖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国有企业出口融资更多依赖银行信贷,而民营企业更多依赖商业信贷。变化融资约束衡量方法后,结果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企业数据,基于出口经验溢出视角构造四个毗邻效应代理变量,采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判断这几个变量性质,并进一步采用扩展引力模型考察毗邻效应对企业出口行为(进入、退出和销售)的影响。研究发现:毗邻效应引致的出口经验溢出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有显著影响,即其可能对出口固定和可变成本降低都有利;采用Probit模型估计出口进入/退出,采用2SLS估计企业出口销售,结果表明毗邻效应引致的出口经验溢出会对企业出口进入和销售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企业出口退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目的国与中国距离越近、市场规模越大、与任一已有市场有共同官方语言且企业生产率越高、以往出口目的国数量越多,则越有利于企业出口进入和销售,越不利于出口退出;企业在进入某一出口市场的初期退出该市场的风险也更大;以上结论在基于企业性质分类样本回归中存在一定异质性,但采用不同计量方法时稳健。上述结论意味着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便利化改革,推动形成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应对私营企业在融资、税收和研发上给予更多补贴和政策支持,激发各类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2005~2011年中国对147个国家和地区的6位数海关编码出口数据,实证研究了人民币与进口国货币之间的双边实际汇率变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产品出口的实际汇率弹性与产品质量有关,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的汇率弹性小于低技术含量产品。人民币相对于进口国货币的实际升值一方面会对出口规模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能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20.
We analyze exports along five margins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newly exported products, products removed from the export market, and continuously traded products to new, old, and exited destinations on export growth. We find export shares differ betwee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1) entering and exiting product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xport value, but more so for developing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2) that continuously exported products to new destinations are a more important source of export value for developing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3) that though the removal of exiting products has a large impact on export value, the removal of products from one destination that continue to be exported elsewhere results in little loss to total export value, and 4) that larger and richer exporting countries have less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exports from new destinations than smaller and poorer exporting countries.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 in these margins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countries may be important for formulating trade agreements and targeting of new trade part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