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环境经济》2008,(5):8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特殊的生态战略地位决定了西藏高原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此,国家将投入巨资建设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项涉及投资将超过100亿元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涉及2006年至2030年期间包括天然草地的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人工种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矿山迹地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又是我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建设好四川的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文明的整体建设进程。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四川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县域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于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PSR模型,建立“双三角”PSR模型,构建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投入、产出、响应6个维度、33个指标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不同批次的部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进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联系紧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地区不平衡结构不均衡、生态环境品质不高、科技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县域经济建设,持续解决突出生态民生问题,加大对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完善县域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9,(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领。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全面推进四川生态省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文章重点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方杰 《经济师》2012,7(3):221-222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又是我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建设好四川的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影响着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文章从循环经济的视野,就四川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空间载体,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主体分散、保护存在空缺、管护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等问题,立足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从完善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三权"分置、积极推广地役权、鼓励公益组织投入保护地管理和探索建立扩展区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也是乡村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在5省20村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各地积极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生态保护、常态保洁、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危房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创新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型和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然而也暴露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缺少后期管护机制;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购买生态修复服务缺乏监管;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等问题。应创新生态宜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长效运维管理机制;选择适宜地区发展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培养有环保意识、专业素养的职业农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四川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也是中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又是西部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历年来四川外调和出口生猪量占全国的1/3以上。川西高原又是中国的五大牧区、三大林区之一。因此,四川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四川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森林资源减少,生态功能衰退四川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20世纪中期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资源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对岷江上游的川…  相似文献   

9.
四川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屏障建设的前沿阵地,对于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快四川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只有通过制度的保障、约束和监督作用,才能建立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文章提出从加强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建设和加快生态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入手,以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环境资源管理制度、法律保障制度、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制度为抓手,逐步健全四川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走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道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临朐县山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是促进山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在促进山区综合治理和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开展山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太湖水治理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休闲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强化太湖水治理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与太湖生态保护区项目建设和环保公益事业建设。通过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包装,最大限度争取世行贷款和国家资金支持。加大保护区融资力度,尽快组建融资平台,以BT、BOT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太湖生态保护区建设。通过有效投入,加大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力度,  相似文献   

12.
保护湿地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一直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文章主要介绍了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原则,并结合西溪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湿地生态公园建设的具体策略.旨在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如何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投入到实践应用这一问题,提出生态工业园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模式.并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经验,认为生态工业园建设可以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层递使用机制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流域上下游生态经济利益、调动各方流域保护治理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分析了当前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重点方向以及实施路径,为黄河流域实施大保护大治理提供管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7,(7)
四川民族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对于长江流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传统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扭转,该地区如何通过低碳农业的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有效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重点对四川民族地区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四川民族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水生态文明理念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结合,文章从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领域(防洪抗旱、供水、农田水利、水力发电、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出发,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四个环节入手,在总结分析水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水生态文明的主要理念,制定判断具体水利工作与水生态文明理念符合程度的判别标准,进而研究具体水利工作与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差距,以期为水利工程领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对已构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框架进行了优化,并开展了2000—2014年全国及省域尺度的核算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多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的总量不断增长,2014年支出总量为3 145.5亿元,是2000年的28倍多,支出类型已由最初的4类增加为8类。但当前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仍存在许多问题:(1)支出总量仍旧不足,2014年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仅占GDP的0.49%,且支出总量小于生态破坏损失;(2)支出结构仍需优化,现有支出仍以森林资源保护支出为主,占总支出的比例为67.3%,而其他类型支出则相对较低;(3)支出地区间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支出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12倍。基于核算结果,提出了加强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是人类面对新时期海洋生态危机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求解。海洋循环经济与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二者互为条件,协同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生态安全建设的前提和途径,建设海洋生态安全、打造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未来发展必须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相似文献   

19.
雷英杰 《环境经济》2022,(20):10-19
九曲黄河,浪叠洪波,从世界屋脊发源,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最终奔流入海。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小水电开发管理无序、固体废物非法倾倒、矿山不合理开采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是一个需要进行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完善巴彦县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机制,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管理水平,本文在巴彦县重点生态公益林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重点生态公益林培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的一些对策,以实现生态公益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