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文 《经济地理》2014,(6):33-39,32
"空间的生产"是近年来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市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通过对"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及逻辑体系的解析,认为"空间的生产"是资本、权力和利益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介质或产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资本逻辑和权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空间生产的异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深度理解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警觉资本逻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另类牵引,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的价值取向应平衡"资本"与"人本"的关系,在实践和研究中明确空间生产效能"以人为本"的需求面向。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本身逐渐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受到资本逻辑的操纵与控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生产是缓解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合法化并谋求其永恒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旧城市空间的升级改造与新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必然出现资本逻辑与自然逻辑,以及资本逻辑与劳动逻辑的双重对抗。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城市空间生产,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城市空间生产无法从根本上清除资本主义的痼疾,无法成为摆脱资本主义灭亡宿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从资本逻辑看房地产泡沫的生成与幻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本增殖扩张逻辑就是实现价值增殖和不断扩张,它是资本内在的驱动力。资本以房地产为工具实现自我增殖的过程,往往会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资本逻辑何以生成,成为资本增殖扩张意志在房地产投资中出现膨胀的内在依据,从近20年房地产市场几次泡沫生成与幻灭,可以窥见资本逻辑的一些本来面目,我国应当重视资本逻辑在房地产领域的扩张与实现,防止房地产泡沫生成后导致经济衰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资本逻辑与劳动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和不断扩张的逻辑。资本总是不断地通过竞争、流动、扩张,使其在运动中增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仍然存在"资本逻辑",这是中国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资本逻辑加以伦理限制,减少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全球化资本时代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当下,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资本逻辑不无关联,资本逻辑是异化生产、过度消费、理性计算和全球扩张的逻辑。资本的异化生产将自然界仅仅作为"有用物"加以掠夺;过度消费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理性计算过滤掉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全球扩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殖民提供了契机。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成为现代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生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危机的总根源。受该流派影响,学界产生了关于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6.
王永章 《生产力研究》2011,(5):17-18,78
资本扩张生成了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但也产生深层危机,它引起了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结构、资源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一系列冲突,最终形成资本逻辑悖论。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既不是消除资本,也不是放任资本,而是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使剩余价值回归人类自身,回归到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中,使资本扩张能够循环。  相似文献   

7.
资本全球化映射着资本对社会空间的形塑延展到全球化,在本质上属于资本权力的空间化。资本全球化具有双重蕴含,是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它不自觉地充当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它又是引发生态帝国主义登场的肇因。生态帝国主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这既表现为自然生态维度上的殖民主义,又隐遁着政治经济层面上的资本霸权。为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必要在驾驭全球化资本中逐步扬弃资本逻辑,推动"全球善治"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是资本逻辑的衍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全球化参与拓展各经济主体提供获利机会和空间,交互摩擦和利益诉求需要以利益平衡来调和,即贸易平衡。而在技术、资源不平衡格局下,这种平衡是一种价值扭曲的平衡。资本逻辑的"必然"是对资本放任的结果,不是经济运行结构的逻辑必然,经济运行的基础是生产与消费的结构体系,生产地与消费地以及生产中心与创新中心的分离,影响到地域经济结构平衡,即全球化的结构不能确保地域结构有序。因而,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秩序只是资本逻辑的辩护,平衡利益的贸易平衡不能替代区域经济的结构平衡,即消费与生产不能脱节。因此,全球化必须回归到区域层面上的生产-消费的循环上来,把民生改善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回归到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上来。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进行了有效的理论省察,并向我们展示了资本的本质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同时,它还作为一股社会力量、一个过程范畴、一种阶级属性和一种价值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由资本范畴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由资本逻辑管控着的社会,“是”与“应该”的矛盾贯穿这一社会始终.由于资本宰制所体现的逻辑落差,资本批判的张力得以凸显,资本拜物教得以“祛魅”,资本世界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0.
生产在当代发生了空间化的转向而使得空间生产成为本体性存在,其遵循着资本的逻辑,主要表现为,资本首先通过生产生活将自然纳入资本的逻辑,进而通过城市将生产生活纳入资本的逻辑,最后通过空间生产将城市纳入资本的逻辑,这一过程中执行资本功能的主要通道是市场化.空间生产市场化转向的主体是城市,方式方法是以城市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媒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将社会内部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明确区分开来,并对后者予以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这一资本主义分工“典型形式”的剖析,可以看到:分工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劳动重负的减除和人的自由解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又造成了人的片面化、畸形化,使之沦为“资本的附属物”,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分工所呈现的这种“悖论性”特征,折射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其根源在于作为权力关系的资本本身及其内在逻辑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所谓的“消灭分工”,实际上就是消灭凌驾于分工之上的资本和资本逻辑,而不是消灭分工本身,而资本逻辑的扬弃之路也是困扰人们的现代性问题的扬弃之路.  相似文献   

12.
对资本社会的批判根本上是对资本文明景观所依附的资本逻辑的批判,这一经济哲学批判所呈现的公理,构成了全球化、市场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看,人类社会应当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人的发展最大化三者目标间平衡发展的综合逻辑向度上,来全面认识和实践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方向,这一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社会发展综合逻辑,必将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也为和谐世界的深层推进与历史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第1卷实践的逻辑是:第1篇——商品(货币)跃身为货币(商品)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前史;第2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转化史;3~6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正在进行史;第7篇——资本积累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整体运动史。资本(历史)发生学提炼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原则,使《资本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结构的系统逻辑学。该特殊逻辑旨在统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高度凸显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前提下的绿色理论或生态政治具有非历史的马尔萨斯主义倾向,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批判了马尔萨斯将人类与其自身再生产条件相对立的非人道主义本质,“过剩”、“稀缺”等经济范畴遮蔽了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的对抗性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内生性矛盾,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断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并且构成了资本生态系统(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危机根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具体化贯彻,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理论联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国家形式与资本形态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构建国际经济秩序周期性演进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周期性演进反映了资本逻辑从内在于民族国家到实现全球化的动态过程,由不同形态的资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形式下通过对国家结构和职能的塑造来表达其总体性权力,并决定了这一阶段国际经济秩序的物质内容。本文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英国周期和美国周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美国周期相对于英国周期资本逻辑更为深化,美国周期本质上是英国周期金融扩张阶段的延续。在资本逻辑下构建的国际经济秩序再生产出了自身的反对力量使危机无法避免,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解决当前的全球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资本逻辑论包括资本的逻辑起点、资本的逻辑展开和资本的逻辑终点三个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表现在,第一,资本逻辑的起点阶段: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资本逻辑的展开阶段:资本循环的中断;第三,资本逻辑的终点阶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经济矛盾。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表现,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逻辑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研究,对我们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前途命运,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析人力资源管理范式的演进逻辑:一个资本构成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范式演进中的三个标志性里程碑.本文从企业资本构成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视角考察了人力资源管理范式的演进逻辑,即人事管理是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相对稀缺的产物,人力资源管理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即将来临时人力资本价值凸显的结果,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社会资本战略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在创业和战略研究领域,关于高成长企业如何在动荡竞争环境下通过不断调整策略扩大规模并维持快速增长这一问题,学者们具有不同的洞见。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成长过程视角,探索高成长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通过互动合作与资源整合实现主导逻辑转变、追求独特成长模式的过程。结果发现:①机会窗口和成长压力驱动企业高成长,其主导逻辑经历从爆品逻辑、平台逻辑到生态逻辑的演化过程;②高成长企业成长过程中,历经个体、组织和生态间价值共创,具体表现为从交互式价值共创到赋能式价值共创最终转变为开放式价值共创;③基于“认知—行为”逻辑,高成长企业主导逻辑、价值共创方式与成长轨迹存在适配关系,爆品逻辑依靠交互式价值共创突破资源约束,平台逻辑通过赋能式价值共创激活冗余资源,生态逻辑利用开放式价值共创摆脱资源依赖。结论有助于拓展高成长企业发展理论,促进高成长过程中企业认知与行为匹配。  相似文献   

20.
在更加动态和复杂的背景下,持续性变革取向的价值更加凸显.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一家国有组织20年政企分离转型的过程为分析对象,尝试探究持续性变革的动力来源及过程机制.结合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研究发现小社会逻辑和市场逻辑是组织政企分离过程中最突出的两种制度逻辑.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关系与持续性变革状态转换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①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市场逻辑迅速提升对内部小社会逻辑产生挤压,两种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显性化促使组织从"解冻"状态进入"冻结"状态,随后转向"再平衡"的变革状态;②组织内部小社会逻辑的回顾使得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性逐渐减弱,兼容性逐渐凸显,推动组织由"再平衡"状态转向"解冻"状态;③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关系的不断转换为组织持续性变革提供情景动力.研究结合组织内外部因素对持续性变革的驱动情景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了组织变革理论研究,同时为当前背景下企业变革和创新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