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钢铁业专家分析指出,亚洲经济发展导致世界钢铁消耗量增加,中国和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钢铁短缺量将从1994年的365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400万吨。 据估计,到2000年,全球钢铁消耗量将超过7亿吨。在未来十年内,亚洲钢铁用量将大于生产量。由于  相似文献   

2.
李晓明 《市场周刊》2005,(37):22-22
自1996年钢产量首次超过亿吨大关并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我国钢产量已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最大的钢铁消费国、最大的钢铁净进口国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4年。我国的粗钢产量达到2.72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25.8%,是日本、美国、俄罗斯三国钢产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一)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世界粗钢年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0亿吨,2006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2.4亿吨,同比增长8.8%,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我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比例为34%,其余依次为欧盟17%,日本10%,美国8%。2006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4.19亿吨,钢材产量4.67亿吨,国产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到95.82%,提高2.6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全年钢铁产业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润1699.5亿元,同比增长31%。  相似文献   

4.
我国产钢能力已超过1.72亿吨1995年,我国炼钢能力已达1.69亿吨,1996年据冶金部管理口径计算,新增炼钢能力即已超过330万吨。目前,我国炼钢能力估计已超过1.72亿吨,按目前在建规模估计,预计到2000年我国炼钢能力极有可能超过1.82亿吨。河北成为我国钢铁大省去年河北省钢、铁、钢材产量分别跃居全国第三、第二和第四位,成为我国钢铁大省之一。据统计,1996年全省冶金工业完成总产值154.3亿元,钢产量863.7万吨,比上年增长19.73%,由全国第四上升到第三位;生铁产量1205.8万吨,增长16%,由全国第三上升到第二位;钢材产量617.4万吨,增长9.86%,由全国第五上升到第四位。  相似文献   

5.
《财经界》1997,(4)
我国产钢能力已超过1.72亿吨1995年,我国炼钢能力已达1.69亿吨,1996年据冶金部管理口径计算,新增炼钢能力即已超过330万吨。目前,我国炼钢能力估计已超过1.72亿吨,按目前在建规模估计,预计到2000年我国炼钢能力极有可能超过1.82亿吨。河北成为我国钢铁大省去年河北省钢、铁、钢材产量分别跃居全国第三、第二和第四位,成为我国钢铁大省之一。据统计,1996年全省冶金工业完成总产值154.3亿元,钢产量863.7万吨,比上年增长19.73%,由全国第四上升到第三位;生铁产量1205.8万吨,增长16%,由全国第三上升到第二位;钢材产量617.4万吨,增长9.86%,由全国第五上升到第四位。  相似文献   

6.
能源资源特点 (一)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据统计,1992年中国能源生产量为10.73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量的9.3%,居世界第3位,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后。同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10.92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量的10.0%,也居世界第3位。1994年,中国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量的27.8%;中国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量的7.7%;中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占世界总量的5.9%。  相似文献   

7.
中国粗钢产量自1996年超过1亿吨后至今,已连续11年蝉联世界钢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与世界钢铁强国相比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国钢铁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了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将我国钢铁产业与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进行了比较,为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战略依据。  相似文献   

8.
据泰国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署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00年泰国将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产量可望达到110万辆。 目前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都在将生产基地移往直接消费国或地  相似文献   

9.
1994年,我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家,2008年,中国在造船产量上成功超越日本,由世界第三大造船国跃升为世界第二,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跃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3.6%.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中份额稳居前列.2013年我国造船完工4534万载重吨,新接订单6984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31亿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1.4%、47.9%和45.9%,三大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三大汽车商丰田、本田、福特现正积极筹划在英国开发和生产新型车种。预计至本世纪末,日本汽车制造商在英投资将超过20亿英镑。预测90年代后期,英国将成为西欧汽车生产重镇,增长率属欧洲之冠,达50%。至2000年英国汽车生产将由1994年的147万  相似文献   

11.
排行     
《中国对外贸易》2004,(7):95-9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国家信息产业部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 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重大意义的一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产量超过2亿吨的国家。一、2003年钢铁协会围绕加强信息引导,组织自律协调开展的主要工作1 .开展钢材市场需求调查和钢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协会组织开展了2005—2010年中国钢材市场需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新闻纸生产和出口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新闻纸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目前,世界新闻纸生产可以明显分为三大区域: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依照欧洲印刷用纸协会提供的数据,2000~2005年,欧洲新闻纸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国家有德国、俄罗斯、瑞典和英国,而俄罗斯新闻纸年产量逐年增加,仅次于德国,名列第二位。  相似文献   

14.
前言 目前世界钢产量中约35%是由电炉冶炼的,电炉钢以每年大于1%的速度在增长,预计到2000年可达到40%左右。根据1995年的统计,美国电炉钢所占比例为39.4%,加拿大为38.3%,日本为32.3%;欧洲、东南亚等约有28个国家电炉钢为100%。电炉炼钢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钢铁积累量的增长和废钢循环量的增加。②与高炉—转炉流程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新闻纸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新闻纸生产和出口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新闻纸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目前,世界新闻纸生产可以明显分为三大区域: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依照欧洲印刷用纸协会提供的数据,2000~2005年,欧洲新闻纸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国家有德国、俄罗斯、瑞典和英国,而俄罗斯新闻纸年产量逐年增加,仅次于德国,名列第二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中国钢产量达4.2亿吨,消费量达3.84亿吨,已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钢铁业同时也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根据2006年有关数据,钢铁工业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5%,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6%,耗水量占工业总量的14%。  相似文献   

17.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认为,韩国造船能力将不断扩大,到2000年将扩大到950万吨,从而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该报告指出,由于韩国、东欧国家以及中国不断扩大各自的造船能力,全球每年新船建造能力将会由1993年的220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850万吨。野村综合研究所指出,虽然全球1995—2000年因需大量更替70年代建造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的统计,1995年全球轿车生产量虽只比1994年增长0.8%,但已达到3650万辆,逼近1989年3660万辆的历史纪录。 日本是世界上生产轿车最多的国家。1995年在日本生产的轿车有760万辆,此数目并不包括在国外生产的日本牌子的汽车。但日本的轿车产量比1994年减少2.4%。美国为世界轿车产量第二大国,为635万辆,但却是4%的负增长。除日本、美国、法国外,其余  相似文献   

19.
现代船舶物流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我国造船总量快速增长,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造船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造船产量如图1.2006年,造船完工量1452万吨,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19%;手持订单6872万吨,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24%,承接新订单4251万吨,占世界造船市场分额的32%,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  相似文献   

20.
<正> 1995年我国禽肉出口量为25.6万吨(基本为肉鸡产品),比1994年的15.6万吨增长64%,创外汇5亿多美元,使我国的禽肉出口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九五”期间我国的禽肉还将持续快速增长,在3~5年内将在199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然而,我国目前禽肉出口对日本市场依赖太大。1995年对日本出口禽肉约20万吨,约占出口总量的78%,而对欧洲、俄罗斯、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仅占出口总量的22%,出口地区的分布结构严重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