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词人张孝祥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儒家思想,主张顿悟、超越的佛家思想和主张太平、清静的道家思想。张孝祥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时代、交游的因素有关,佛家、道家思想的形成则与时代、家世、经历等因素有关。儒家思想对张孝祥爱国词创作的影响深刻。儒家的济世精神促使他唱出了慷慨激昂的爱国词,意义深远;佛家、道家思想对张孝祥旷逸清朗的词影响很大,使得这些词更洒脱超逸。  相似文献   

2.
丁锐 《魅力中国》2014,(3):94-94
如果说民间立场是《生死疲劳》作品这座雄伟宫殿的地基,那么自由自在审美风格可以看作为这座宫殿的透入阳光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能看见这部作品内部人物的一举一动,能够看到它深刻的内涵。那么这部优秀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自由自在的审美风格呢?本文主要从---表现形式方面进行论述。即莫言选用的章回体叙述结构及作家叙述采用的独特轮回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复杂多变的竞争中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既为遗传的、先天的自然因素所决定,也为非自然的即社会性环境所决定,而后者对人的影响则取于素质教育,文章试图对素质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释觉真 《沪港经济》2008,(12):75-75
现在提倡“生态文明”,这个提法极好,因为它深刻地概括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一体两面。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均立根于大地。佛家的依正二报理论,以及“安立所依”学说,正确无误地指出了人类社会对自然、对土地的依存关系。生命主体,称为正报,是凡圣能依之身。大地环境,称为依报,是凡圣所依之土。“依正不二”,就是自然与社会的整体观,这是十分深刻的科学思维,也是佛家对存有认识的最高智慧。  相似文献   

5.
陈伟 《浙江工商》2009,(8):37-39
从实践中看,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日本企业管理的精髓,这一特色,不仅对日本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的民族,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是直接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文化,至今是日本文化传统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新区》2008,(7):121-121
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佛家的超脱、禅宗的感悟、周易的精妙、法家的权谋、兵家的智慧……从古至今,每一位有成就者所秉持的经商、做人、处事的根本原则,无一不是取源于国学智慧。  相似文献   

7.
罗仁之 《河南经济》2003,(11):95-95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儒家与法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所倡导的是“性善”论,而法家所倡导的则是“性恶”论。这两种对人的本质特征截然相反的假设,在管理实践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思路。探讨其中的差别,对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企业管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兴黔 《魅力中国》2009,(4):21-21,18
生死问题,历来是人们最关心的重大问题。所谓生从何来?死至何所?生死是如何形成的?生死又有哪些类别?如何看待生死?又如何才能超脱生死?对这一连串极为深奥玄妙的人生哲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明钊 《魅力中国》2011,(8):252-252
《庄子》和《列子》对生死大义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似相通的,两者都持天道自然、生死命定论的观点,都有生死气化、生死齐同思想的显现,只是相较而言,庄子阐述的更加详细而深刻。虽然两者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似相通的,但是在生死观的旨归上确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如何整合教学与研究是学界的一个关键议题,但目前却鲜有学者探讨。在西方,教学与理论研究往往是同床异梦,而在东方,学者依循教学和研究"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尊崇儒家传统的中国学者并不仅仅投身于西方同僚所关注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工作,他们的第一要务在于秉持有教无类、关怀社稷的精神,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教师。本文以形成于西方的动态竞争理论为例,说明教学与研究如何平衡与整合,达到传统东方教育理念中的"合一"。本文希望在教学与研究之间搭建桥梁,为试图将理论引进课堂的学者,或是意欲拓展研究范畴的研究者提供指导。本文提出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在现代中国和全球的环境下,"学术"在管理学等应用学科领域中有何意涵?  相似文献   

11.
王勇 《改革与开放》2012,(14):113-115
哲学总是在超越特殊趋向普遍,超越常变把握不变,超越现在憧憬未来,超越有限通达无限,超越生死面向永恒,超越必然寻求自由,超越现象发现本质,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超越危机期盼希望,超越苦难向往幸福.人既是现实性的存在,也是超越性的存在,哲学的超越性根子和奥秘在于人身上.文章从哲学为何超越?哲学如何超越?哲学超越何为?三个方面诠释了哲学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2.
刘烨 《改革与开放》2018,(7):103-104
传统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巨大,如何在经济与环境中寻找平衡点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受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启发,欲将其原本含义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分别从儒家"天人合一"、佛教"众生平等"及道家"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来探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地坛是史铁生永恒的对话者、启示者.<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历路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邹晓蕾 《魅力中国》2010,(15):110-110
有人称梁漱溟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然其本人却愿以“佛家”自居。事实上“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正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使命。他的这种儒佛共融的思想是在直面人生实践的时候寻求“方便”的态度转化,体现了他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心和济世救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我清楚地记得,1947年9月,国共双方几十万精锐大军云集大别山地区,展开了一场关系到中国命运的生死博斗。大敌当前,刘伯承司令员约我在一株苦楝树下谈话。他神情激动、十分庄严。他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也晓得。我今天找你来,只想给你讲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句名言,即佛家精髓教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相似文献   

16.
肖冬羽 《中国经贸》2010,(22):138-138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本文根据圣路易模型建立方程试图说明在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如何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聂美琪 《魅力中国》2014,(18):117-117
《牡丹亭》中的“至情”,表现为个人的种种情感和欲望,它能够超越生死、阴阳的界限。突破现实和梦境的区别,是对天然人性的本能追求。由于女性是晚明受封建礼教桎梏的典型代表,即成为剧中“至情”意识的表达者,这种表迭以杜丽娘为主,侍女春香次之。春香是人性意识的直觉展现者。她对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然、生命之羡的追求,源自其本能天性,也启蒙着杜丽娘时青春和爱欲瞬间觉醒。而杜丽娘作为人性意识的觉醒者,因情而梦,因梦而亡,又因情而复生,表现出强大的“至情”力量。  相似文献   

18.
信徒     
这是一组摄自青海和宁夏的照片。这里信徒云集,没有人能够阻挡迈向塔尔寺的一双双脚步,即便它是如此的沉重不堪,落日、寺庙让这片土地充满神奇和圣洁;也没有谁不会为那些长跪不起的背影、刀刻般的脸、喇嘛悲凉的吟咏而砰然心动,这是一个惟有依靠信念才能存活下去的世界,是生死轮回能够应验的地方。人到了那里会被融化,因为那的水,那里的天,那里自然的一切,是所有人的向往,是能够让心灵寄托的,自然的都是美好的,美好的都是人们在苦苦寻求的。、  相似文献   

19.
在多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著作中,邹衍常不被提及,似乎认为其思想荒诞离奇而难登大雅之堂。但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邹衍学说的真精神,其实它本质上是一种讲如何为政的政治学说,对如何治理国家有一套明确的思路和特殊的方式,即人事合天道,人治法自然,务时寄政,应天而治,这与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中国文化每一次的发展和突破中,都可找到先秦文化的作用,"无为" 是先秦道家重要人物老子所提。老子崇尚"无为而无不为"与"道法自然",就是要在"无为"的状态之下,达到"无不为"的效果,"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而道家思想的出现则早于儒家,讲究的是超然物外,即超脱、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