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宇 《中国经贸》2008,(24):59-59
金融犯罪并非一个法定概念,我国刑法中设计金融的犯罪集中表现为刑法分则第四章第四节、第五节规定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金融犯罪概念本身没有统一的界定,就是以“金融犯罪”概括我国刑法中有关金融的犯罪是否科学也受到质疑。有的论者称它为“危害金融罪”,也有的称为“扰乱金融秩序罪”等说法。本文采用通说,以“金融犯罪”作为有关金融的犯罪的类罪名。  相似文献   

2.
基于串通投标罪其犯罪构成不足以惩治招标投标中严重不法行为的现实,通过分析串通投标罪的现存问题,刑法修正时可以考虑通过扩大犯罪主体涵盖范围、丰富“串通”的情节表现、将客观要件修改为“行为犯”与“情节犯”并存、完善刑罚梯级配置、增设“妨害招投标罪”等措施来对非法招投标活动进行全面治理。  相似文献   

3.
许美 《特区经济》2005,(11):272-273
一、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现状 1.有关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立法状况 在1997年我国新修订的《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专列第7节“侵犯知识产权罪”,从第213条到第220条设置了包括商标、专利、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7种罪名,它们分别是:假冒注册商标罪(第213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第214条)、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第215条)、假冒专利罪(第216条)、侵犯著作权罪(第217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第218条)和侵犯商业秘密罪(第219条)。  相似文献   

4.
洗钱作为一种严重的犯罪,不仅妨害正常的司法秩序,而且损害金融管理秩序,甚至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我国《刑法》第191条洗钱罪和第312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都是关于洗钱犯罪的规定,两罪在法条内容上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两罪在侵犯法益、犯罪对象、行为方式、主观目的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区别。明确两罪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情况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上升较为迅速,在司法实践中许多问题不断地凸现,因此,确有讨论的必要.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定义依据 由于《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仅规定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形式特征,没有明确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罪状特征,实质上属于空白罪状.所以当前对非法吸收存款的定义主要依据是1998年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中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兰州打击“证券黑市” 2001年早春2月,兰州市民猛然间发现所有媒体都在显要位置被冠上这样一个标题──“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 媒体对此事的披露,立即引起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两次全市性大规模的突击,成效显著。抓获审查各类涉案人员 146名,查扣、冻结非法资金人民币90余万元。美金1.9万元,小轿车2辆,非法证券交易电脑200余台。共有8家非法机构的21名犯罪嫌疑人被该省检察机关以非法经营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批准逮捕,并向法院提起公诉。 类似兰州证券黑市交易在我国许多城市也发生过…  相似文献   

7.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是空白罪状,要参照《土地管理法》、《草原法》和《森林法》有关规定。前两个法律对此有相应的条款,但《森林法》没有规定非法占用林地构成犯罪的情形。《刑法》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为结果犯,而非行为犯,这不能切实加强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保护。农用地对社会之主要利益为生态利益,是公共利益,这决定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客体应是国家生态安全,非社会管理秩序。  相似文献   

8.
违法发放贷款案件成为金融犯罪领域的一类高发案件,其产生的危害后果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如何对该类案件加以防范,促进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健康运行,该文从现存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入手,结合笔者调研实践,提出建议从对人事的科学管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健全及相关法律意识的提高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9.
违法发放贷款案件成为金融犯罪领域的一类高发案件,其产生的危害后果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如何对该类案件加以防范,促进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健康运行,该文从现存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入手,结合笔者调研实践,提出建议从对人事的科学管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健全及相关法律意识的提高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频发,严重破坏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非法集资乱象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问题上升为极为复杂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防范和处置工作也由金融管理部门和政法机关的"份内之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非法集资行政处置工作,作为整个防范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关键环节,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抓住金融危机的契机推动中部地区企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仍在全球蔓延,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通过进出口贸易蔓延到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部地区要想抓住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就必须完善科技创新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合作,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拉动内需,同时控制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2.
小额贷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波 《特区经济》2009,(4):162-163
实践证明,农村小额贷款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作用。但是,小额农贷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的外流、载体的缺乏、风险失控、政策法规的缺失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小额农户贷款持续发展。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缓解农业金融贷款需求,补充替代非正规金融,补充正规金融,改善信贷分配不平,本文提出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康茜 《特区经济》2010,(7):74-76
银行不良债权转让引发的诉讼纠纷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因相关法律规定与金融政策规范性文件的冲突导致法律适用争议不断,如何在司法适用中既尊重现代民商法合同自由理念又贯彻国家金融政策,增强国有金融债权的司法保护适成为争论重要焦点,本文从分析银行不良债权的特殊性出发,剖析银行不良债权转让的现实障碍缘由,结合金融法规、政策以及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海口会议纪要确定的精神,对银行向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其它组织、自然人直接转让不良债权的可让与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分析金融发展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微观证据。基于2004-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企业贷款量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企业获得长期贷款越多后更容易进行过度投资,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使债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抑制作用。本文研究意味着,在缺乏债务治理效应发挥的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发展(金融深化)可能会拖累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王京 《重庆与世界》2013,(11):52-55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改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资本的充足率。但是,作为一种从国外借鉴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我国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立法工作存在滞后。本文就此探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并对专门立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广西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显 《特区经济》2006,(12):244-246
本文在对广西农村金融体系的框架、存在问题及其改革的思路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农村金融问题归根结底是资金短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团结互助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同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角色创新回归为视角,对农信社的服务于农的角色本质进行了界定,笔者继而对四次农村金融改革中农信社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农信社在其改革中发生了角色的偏离的结论,基于以上的角色偏离对农信社的新一轮改革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危机后日本实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日本国内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以及金融当局一方面通过政策性金融手段和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来强化政府金融的作用,另一方面,启动多种危机应对政策,有效化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缓解了中小企业生存压力,维护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日本政府实施的金融政策取得一定效果,但伴随着金融政策的实施,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姝 《特区经济》2006,(4):57-58
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机构贷款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对企业实行惜贷、信贷配给和更高的抵押要求,这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必须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整合地方资源,发挥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这有助于解决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竞争逐渐加强,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不少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客户。然而,小微企业收入不稳定、财务管理不规范、抵押物不足等问题提高了对其授信的风险,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信号传递模型,来模拟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在申请、审批等信贷活动中的动态博弈情形,并通过对均衡的分析,对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控制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提供对策,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