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王丽君 《老区建设》2011,(10):55-56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一切学科及其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本文论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巧创美的境界,激发对美的追求,让学生进入美的知识殿堂,在美的世界中探求英语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2.
史慧娟 《魅力中国》2010,(9):133-134
诗词是抒情昧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鉴赏诗词过程中,通过体验诗词的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格式美,才能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杨勇  马金山 《魅力中国》2013,(10):153-153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如何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愉悦”,并利用“那种感情”所激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通过美的品德,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叩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听其言,  相似文献   

4.
程英 《魅力中国》2010,(3):168-169
美育是小学教育基本组成部分。“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与美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相似文献   

5.
黄育才 《魅力中国》2010,(7):135-13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滂生去品赏美,让学生爱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周俊峰 《魅力中国》2010,(10):203-20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滂生去品赏美,让学生爱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钱培培 《魅力中国》2010,(13):80-8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滂生去品赏美,让学生爱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这对培养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霞 《魅力中国》2008,(4):63-64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审美发现的过程,美的教学环境可以成为有效的潜在教育手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发青春,课堂上不再是单调乏味的知识讲解,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演唱技巧,同时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的实施也给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又增添了几分含义。  相似文献   

10.
李秀丽 《魅力中国》2010,(25):273-27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总能让人赏心悦目。但是,“美”,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罗列了一些词汇。因为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给他组一个词来进行讨论,就美育而言,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詹家欢 《魅力中国》2010,(32):267-267,266
美以真为基础,真是美的前提;真的不一定是美,但美的必须是真;善是美的前提,美的根底里潜伏着功用;美以善为前提,但善不就是美。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因此,在审美过程中,我们要将“真、善、美”三者结合,才能“品”到真正的美,体会到美的本质、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董俊霞 《魅力中国》2011,(12):335-335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点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观察方法,表现技巧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培养,以发展他们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重视激情阅读,品味文本,设立情境,强化写作,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俊丽 《魅力中国》2010,(10):201-201
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看作美的载体,把语文看作一个美的系统的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发现美,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重视激情阅读,品味文本,设立情境,强化写作,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冯美玲 《魅力中国》2012,(32):15-15
意境美是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一,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在艺术实践中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虚实相生”的境界。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传统绘画、音乐和艺术设计中意境美的运用,使我们充分的了解和体会意境美特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马建耀 《魅力中国》2012,(29):147-147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师的使命。在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欠佳的广大农村地区,教师要为学生点燃这把火,让学生抛开考试因素去充满激情的学习英语并非易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发掘英语教学中的美学因素,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美学思想,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探索美,使其思想上受到美的感染,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把上英语课视为美的享受。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周健 《黑河学刊》2011,(3):107-108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统一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用教材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情趣;第二,开设阅读课,培养学生鉴赏美的情趣;第三,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刘海鱼 《魅力中国》2014,(6):156-156
初中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佳作,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审美内容,注重学生心灵的体验,提升学生鉴赏及创造美的能力,以提升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