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险投资是专业化投资过程,IPO是参与各方首选退出方式.我国风险投资起步晚、发展缓慢,基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得出的有关风险投资的结论未必适用于我国.本文使用深交所中小板相关数据检验风险投资在我国风险企业IPO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IPO关系研究,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风险投资进入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其在我国的发展一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是其所面临的主要原因之一。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有四种,其中IPO方式被普遍认为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但IPO的退出方式却因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不健全而发展缓慢。创业板推出后,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完善,对风险资本的退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IPO抑价现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国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率明显偏高,不利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IPO抑价是一种在“委托—代理”关系下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风险投资的介入不但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的“信息优势”减小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还可以通过“认证作用”减小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而可以降低公司IPO抑价率;联合风险投资是多个风险投资机构的集体行为,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强化风险投资带来的“信息优势”和“认证作用”,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公司IPO抑价率;但如果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投资机构持股份额的差异过大,会弱化“跟随者”的积极作用,甚至产生“搭便车”行为,进而可能会减弱联合风险投资介入对IPO抑价率的抑制效应。以2009—2019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分析发现:风险投资介入能显著降低公司IPO抑价率,联合风险投资介入的公司比单独风险投资介入的公司IPO抑价率更低,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投资机构持股比例差异的减小有利于公司IPO抑价率的降低;并且,联合风险投资介入的公司比单独风险投资介入的公司有更高的治理水平和资产回报率,因而能更有效地降低公司IPO抑价率。应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力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和避免承销商和风险投资机构的逆向选择行为;创业企业应尽可能选择联合风投形式进行IPO,并理性选择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风险投资机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信誉水平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进而有效降低IPO抑价率,促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丽明 《大众商务》2022,(10):97-99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涌现出一批优质的企业以通过IPO登录资本市场作为企业一定时间内为之奋斗的目的。通过IPO,企业不仅能够收获一定的广告宣传效应、也可以降低企业家的投资风险,促使企业更加规范运营的同时,获得融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IPO企业也面临着向证券交易所...  相似文献   

5.
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加速高科技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通过对证券市场IPO机制的创业企业家激励功能理论分析和模型研究发现,证券市场IPO机制使创业资本可以通过IPO退出,形成对创业企业家以公司控制权转移为核心的非现金激励,从而减少了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两者之间信息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最终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风险投资逐步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但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收益总是与风险相生相伴.当面对资本市场的涨跌波动,资金退出路径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到如何保证被投资企业所需资金的持续供应的同时,考虑到如何保证风险投资者的丰厚回报与资金安全,健全创业板、协议转让等配套机制的完善,成为资本市场上风险投资退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风险投资赖以生存的根本就在于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度资本周期流动。退出决策最重要的是时间与方式。尽管任何形式的退出都可以完成以上功能,但退出方式的选择对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IPO这种退出方式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上,而不是对企业家的激励。  相似文献   

8.
具对2012年8月中国创投市场新募集基金统计;对投资行为按照行业、地区、企业发展阶段、融资轮次、中外资本来源等进行了投资规模统计和投资特征分析;对退出行为按退出类型、行业、地区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IPO退出案例列表.比例计算方面,由于四舍五入,各项比例累加之和并非一定为百分之百(如99.9%、100.1%).在汇率方面,以2012年8月15日中国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承销商声誉、发行公司质量与IPO抑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销商声誉理论认为,高声誉的承销商承销好质量的IPO,而且其IPO的抑价低于普通承销商的IPO.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高声誉的承销商并没有选择低风险的发行人,IPO上市抑价与承销商声誉的相关性不显著.同时,IPO抑价与低风险的发行企业之间也没有相关性,我国的承销商声誉还不能向市场传递有效信息.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水平的关系出现异常,其原因与我国IPO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承销商只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上市的通道,并没有发挥其金融服务、财务咨询、信息披露和监管等功能.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承销商声誉模型结论并不适用于我国,我国承销商和发行市场的信息效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且这种方法越来越受欢迎。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所以IPO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同时,上市公司IPO定价合理与否又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