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强调对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对就业的总体影响是主动的、直接的、正面的、积极的,是开创就业新局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的必由之路。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扭转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为此应确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促进就业、保护就业的政策理念,制订促进就业法;确立立足能源优势,支持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以扩大就业的宏观政策取向;确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全面启动小额贷款政策以扩大就业的长期政策取向;确立扶持社区服务和非正规就业以扩充就业的政策取向;确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政策取向;确立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确立增加和调整各级财政专项扶持再就业资金以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新型工业化战略下,中国东、中、西部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增长要素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西部较明显,东、中部并不明显;出口比率要素在东部和西部能显著影响就业;如果东、中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依靠总投资拉动,会对本地就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未来需要更多通过扩大总消费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东、中部的物质资本积累能显著促进就业增长,而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东部地区的政府规模扩大对于该区域就业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三个区域中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对就业增长都不明显,城镇化的内生就业创造功能在各区域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相似文献   

3.
就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江苏省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健康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优化,但也存在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矛盾加大、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可以通过促进第二产业的强劲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新创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等措施,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与就业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型工业化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进一步处理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充分就业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一、新型工业化与劳动力就业关系吴敬琏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物质资本积累,而是靠效率提高推动。因此,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  相似文献   

5.
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然而历经多年的工业化实践,时至今日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到底处于何种程度?这个问题是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基础性问题,测度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因而传统工业化测度不能全面测度新型工业化进程.本文紧扣新型工业化内涵,构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这套指标体系来实证测度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最后指出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王诚 《财经科学》2005,(2):118-124
本文首先明确了新型工业化的定义和成因.眉山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优势.眉山新型工业化实施规划中,具体列举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条件、战略目标和实现手段.规划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把握好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关系,必须站在多维视野上,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速度与工业化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工业与农业、服务产业等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工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与就业增长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和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自主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规划机制。  相似文献   

8.
彭瑜 《当代经济》2003,(12):8-9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结合湖北工业的现状和特点,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论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工业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内容、进程和标准三个方面分析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基本关系,认为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基于时代“特质”(如信息化)和国情“特质”(如中国的人口资源)的“同质化”经济发展战略,而这种新型工业化战略必然要求推进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在新型工业化战略下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关键在于处理好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促进资金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共同发展。为此,需要确立工业现代化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推进战略,并促进信息产业、教育事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个地区的就业状况与其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和就业数据,认为目前三省市的就业状况各具特点,但均与其工业化进程基本吻合.伴随着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容量持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初步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今后随着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业状况有望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供给与需求的双重约束,使得新疆进入了新型工业化时期。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新疆在中国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为了寻找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要构筑外向型主导产业。构建了增长潜力、关联效应、对外开放度、技术进步、就业功能、可持续发展、区域比较优势七个外向型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13个量化指标。以此为基础,实证选择分析得到了新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外向型主导产业。它们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七大产业。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并与其他区域进行多角度动态比较,结果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取得显著进展,但区域内省际分异较明显;新型工业化总水平以及工业化进程、科技创新、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均落后于其他区域且差距并未明显缩小甚至趋于扩大,而经济效益水平持续提升已居各区域之首。最后针对西部地区薄弱环节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新型城镇化则承载新型工业化,“两化”同步发展有助于实现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才能有效破解“去工业化”、“伪城镇化”等畸形发展障碍。鉴于此,运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分析法、国际通用衡量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目前所处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间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春艳  姜慧 《技术经济》2008,27(2):58-63
针对工业化水平和工业化质量构建了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中国山东省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与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进行横向比较,以明确差距,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乔榛 《生产力研究》2003,(6):180-181,22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强 ,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做出的选择。但是 ,应该看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有许多艰巨任务我们必须面对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使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立即达到解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回避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如何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效地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试析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供给、需求约束的强化。要求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走新型工业化下选择主导产业的成因,阐述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构建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并提出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就业的不充分、不稳定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多种因素,对于目前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文剑 《经济经纬》2007,51(6):119-122
协整分析表明,1978年之前,我国非农就业对城镇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1978年之后,我国城镇就业增长远远滞后于非农就业,且两者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片面重工化战略和农村工业化战略导致非农就业的发展与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相互脱离,制约了城镇就业规模的增长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南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但同时,农户土地被大量征用,相当数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后处于无业、待业,生活得不到保障。为解决对失地农民就业的消极影响,提出政府应该采取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等优惠政策,以及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