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我国应实行就业增长的工业化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耀 《经济纵横》2003,(10):2-6
我国以往的工业化实际是“以产出增长为中心” ,它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造成就业增幅长期下降。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的工业化应从“以产出增长为中心”转向“以就业增长为中心” ,这既是工业化的本质要求 ,也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解决失业问题 ,提高人民生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经济纵横》2004,(2):22-24
本文论述了创建新型工业化模式中应正确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就业、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把握好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关系,必须站在多维视野上,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速度与工业化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工业与农业、服务产业等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工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与就业增长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和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自主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规划机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如何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就业以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阐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对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现状与趋势的分析,逐步展开对新型工业化与就业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就业扩大机理,反失业和促进就业等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回顾,并提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重化工业阶段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工业化过程的重化工业阶段后 ,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下降 ,而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劳动力供给高峰期 ,就业压力十分沉重。今后应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目标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教育与人力资源适度超前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关联产业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6.
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庞大的劳动力失业数量仍居高不下.本文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关系出发,在分析影响我国就业弹性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增长与扩大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和特殊的人口环境使得用就业弹性和奥肯定律均无法有效反映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更无法刻画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冲击。本文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影响就业增长的三个路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政府公共就业政策来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以探析经济波动与就业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滞后冲击效应。在劳动力供给系统中,经济波动使经济活动人口增多,加快了就业增长;在劳动力需求系统中,经济波动不利于经济增长,从而不利于劳动力需求增长;在政府就业促进政策系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缓和了经济波动对就业增长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未来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型工业化对未来5年~10年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压力表现在人口的绝对增长、效率优先的策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释放三个方面,使2005—2010年之间的就业压力增大。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增长水平,会带来就业空间;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低增长会减少就业机会。如果能尽量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0—2015年间就业问题将逐渐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主题.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正确把握经济增长要素重要性及其组合的变化,以及所引发的工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新形势下,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框架,并结合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仙梅 《经济论坛》2007,(11):29-32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 1.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劳动力需求是由整个经济需要派生出来的,企业增加劳动力是为了发展生产,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经济越发达,增长速度越快,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多,就业越充分.相反,如果经济萎缩、停滞甚至倒退就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失业增加.所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一般有着相关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就越能吸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经济的持续总增长能够带动就业的不断扩大。从我国改革开放多年情况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就业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二者是否必然呈现水涨船高的关系呢?本文拟就二者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外贸、工业化互动发展及由此形成的贸易-工业化战略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与途径。随着经济结构的演进升级、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经济环境的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世纪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外贸因此面临着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发展要求,需要在科技、人才、商品、贸易形式等原有战略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从发挥经济系统整体功能、促进结构升级、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着眼,以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和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县域工业化是实现经济增长、改善城乡分配不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县域工业重在根据县域资源、地域等优势选择特色产业,走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同时应根据本地实际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改进政府服务。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就业的不充分、不稳定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多种因素,对于目前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推动力,新型工业化作为与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以及中国过去的工业化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不仅扩充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重视工业化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把环境保护作为工业化的目标之一。因此,新型工业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出现过快和过早去工业化的迹象,本文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视角,利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数值模拟和计量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理论上,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慢于工业,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扩大,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速率加快;且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结构性减速效应。服务业部门生产率加快提升,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会缩小,从而减缓去工业化速率和降低结构性减速压力;工业部门生产率提升尽管会扩大部门间生产率差距从而加快劳动力去工业化,但在长期中起到均匀化经济增长速率的作用。(2)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级和城市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实证分析发现,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的效应在全时段样本下显著,但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效应仅在2009—2018年区间样本下显著,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及其导致的劳动力去工业化相关。(3)赶超成功与失败国家的经验比较也表明,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与协调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后实现持续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十五”计划都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的“新”字,是对比过去中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主要靠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而言,强调今后要更多地靠技术投入,因此对中国来说是“新”,对发达国家来说却并不新。而若中国要建设“新工业化社会”,由于所使用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技术必须都与传统工业化技术不同,所以不仅对中国是新的,对世界也是新的。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能否在 2 0 2 0年顺利实现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 ,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 ,关键取决于选择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需要正确处理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有效就业理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出了1990~2009年我国的有效就业量,并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增长的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找到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现象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经济增长能够带动有效就业量的增长,而有效就业量的增加表现为对劳动力冗员的有效利用,而不是名义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