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胡思奇 《时代金融》2013,(23):20+23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信托融资项目是用股票等有价证券提供质押担保获得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以取得现金为目的,公司通过股票质押融资取得的资金通常用来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一方面,股权质押信托成为上市公司股东融资等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信托参与公司上市渐趋潮流。信托既为上市公司吸纳资金,也为上市公司提供投资机会,这类业务可谓是上市公司股东与信托公司双赢的完美合作。然而,这类项目因其已经占据市场的一定份额,因此,调查其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及相应对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信托融资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法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准许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融资的议案,引发了人们关于银行理财产品能否质押的讨论。作为法律对商业要求的回应,本文首先根据产品持有人享有的权利对各类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法律上的定性,明确理财产品所包含的“普通债权”和“信托受益权”。其次通过法理分析确立了两类权利质押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最后提供了相关的制度安排以消除理财产品出质的法律障碍和控制质押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希望能对理财产品持有人享受融资便利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资产规模在2016年第二季度已超过17万亿元,信托受益权流通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但受限于制度环境、流通渠道等因素,信托受益权流通尚不畅通。随着2016年初中国信托登记公司获批筹建,信托登记制度逐步建立,税收配套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本文以系统、科学、公平为原则,对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税收机制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权益质押,是指以收费权、经营权出质为借款债权提供担保的一种质押方式。为区别于《担保法》所明确规定的权利质押,本就以收费权、经营权等为出质标的质押称之为权益质押。  相似文献   

5.
进口押汇已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在该项业务的开展中信托收据是一基本的法律文件。在我国出台《信托法》之前,银行已有大量的信托收据实践,但是因信托收所发生的纠纷,银行在诉讼中往往很难得到法院支持信托收据项下的权益。在这些纠纷中,信托收据,质押担保、保证等的有效成立及相互关系也经常成为争议的问题,即使在《信托法》生效后银行仍将面临这些问题的困扰。本文对信托收据、信托让与担保和动产设备信托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信托收据与质押、保证之间的关系,以提示实际工作者对有关风险予以充分重视并积极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借鉴、实地调研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近两年广西农合机构开办的信托受益权投资业务为例,分析信托受益权投资的现状,重点阐述信托受益权投资产生的模式、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政策建议,对规范农合机构的业务发展、促进银信合作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融资融券是一种信用交易,需要债务人为所融资金和证券向债权人提供一定的担保,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对于融资融券担保,我国立法采纳的信托构造与法学理论和现有的法律制度相冲突,难以自圆其说。国内学者对此多有质疑,但未形成统一认识,并对融资融券担保的法律性质分别提出了“让与担保”、“最高额质押”及“账户质押”等学说。因此,对信托构造以及理论界的各种说法进行合理性及合法性探析,正确定位融资融券担保的法律性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裘雪婷 《海南金融》2012,(3):53-57,88
我国在构建融资融券的担保制度时,充分借鉴了域外国家与地区的做法,在债权担保基础法律关系下引入了信托的构建,同时担保制度设计中引入让与担保的理念。但是,账户设置的主体错位以及权力义务分配的失衡导致我国按照信托模式与让与担保理念设定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陷入了法律困境。本文试以融资融券的权利质押本质为出发点,以最高额质押制度为视角,探讨我国现行融资融券担保制度法律困境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晓霞 《理财》2013,(1):84-85
近两年来随着信托业的迅猛发展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股权质押,信托产品却以动辄8%甚至10%的年收益率在理财市场上逆势走红,发出财富的光芒,信托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其中股权质押类信托产品更是炙手可热。  相似文献   

10.
在有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监管与创新始终处于动态博弈过程中,当前信托受益权转让业务的快速发展正是商业银行规避金融监管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本文对某地矿集团通过信托受益权转让业务获取银行资金的过程进行剖析,揭示该业务的实质以及对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并对其规范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