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秀芳 《征信》2011,(1):46-48
当前,被征信人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直接规范被征信人权益的法律层次不高,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缺乏法律依据,信用信息资源分散等.因此,应尽快完善征信业发展的法律体系,明确人民银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合理规范征信信息的采集和使用范围,对信用信息的保留期限应作出明确规定等.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农村征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信用环境能使农村经济长足有效发展。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仅是起步阶段,信用水平和信用意识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从研究农村征信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找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并进行合理分析。为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提出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培育征信产品市场需求,建立农村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平台,扩宽征信数据来源渠道,宣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出台相关配套的法律等建议,使农村尽快建成完善的征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用保障。  相似文献   

3.
肖瑞婷 《征信》2011,(4):60-62
信用信息的征集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信息征集制度对规范发展征信体系和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主要征信国家信用信息征集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国外信用信息征集行为的主要特点,提出了从四个方面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信用信息征集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刘清娟 《新疆金融》2004,(12):35-38
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当务之急,是制定公平使用信息法,并修改商业银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的法律,尤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参照并融合各国经验,笔者认为个人信用征信法律的建设都是从规范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人手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的思想贯穿征信法律的始终。所以目前我国在建设个人信用征信法律方面,一是应该修改现有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一)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完善征信法制环境。加快征信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建设步伐,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借鉴国际征信立法经验和对我国征信市场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征信管理条例》尽早出台。采集、加工、储存、提供信用信息必然涉及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问题。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个人隐私保护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征信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征信体系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认为今后应明晰征信体系模式,加快征信相关立法工作,提高征信数据的质量,加强隐私保护力度,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信用文化建设等,以促进征信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新兴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现状,分析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有效途径.建议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信息标准和共享机制,加大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力度,强化互联网征信行为监管,加强失信惩戒力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一)加强和完善信用管理法规,夯实诚信的法治基础.建立健全征信法律制度,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经济金融市场秩序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在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征信条例》)开始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征信业管理的行政法规,它的出台,标志着征信业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对于规范征信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由于我国征信管理法制建设才刚刚起步,征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在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征信条例》)开始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征信业管理的行政法规,它的出台,标志着征信业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对于规范征信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由于我国征信管理法制建设才刚刚起步,征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1.依法合规建立个人客户信用评分制度。目前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联合征信缺乏制度保障,信用信息采集不充分,对个人合法权益如隐私权和知情权等权利的保护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因此,国家要加快个人征信立法工作.尽早出台《个人征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的渠道.内容和对外公开的范围.明确征信机构、信息提供部门、信息查询单位以及个人信息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规范运作程序,保证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沿着法制轨道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一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征信业的监督管理。应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体现:既能规范信用机构和征信行为,  相似文献   

13.
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推动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建设,在建立企业信用登记系统的同时,尽快启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立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的信用评定制度.可以个人身份证为数据源,建立个人征信数据库,采集录入信贷活动、就业信息、道德品质等数据,形成一个综合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服务体系,从而规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的信用行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信息的收集不规范,征信服务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加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必须加快征信体系的立法建设,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大力培育征信服务的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两类征信机构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展望2017年中国征信,公共征信体系建设会有很大发展,金融征信将加强拓展应用,构建新型的以信用为核心的征信监管机制是大势所趋.应重视信用信息与数据保护,尽快立法及出台相应的信用监管制度与措施;着重进行制度建设,练好征信业内功;成立征信业行业协会已是业界共识与同求;征信业产业政策应调整,征信业一分为二,逐渐分为社会信用征信和金融信贷与融资征信.  相似文献   

16.
信用信息征集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国外征信业发展实践表明,规范的个人信用信息征集行为,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和规范征信机构运营的基础。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总结借鉴其他国家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的经验,及早从制度上规范我国的个  相似文献   

17.
征信业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征信业管理条例》出台为契机,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就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信息保护和信息运用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理民 《甘肃金融》2012,(12):64-65
(一)形成地方政府牵头的工作机制。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建议尽快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征信管理,完善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地方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政府相关部门在信用信息采集、诚信宣传教育和打击制裁失信行为等方面积极配合行动,银行机构充分利用征信管理系统和自身信  相似文献   

19.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副主委,湖南大学两型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戴晓凤建议:尽快出台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办法,用立法的方式规范P2P网贷经营者行为。将P2P网贷的信用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并将央行征信信息统一向网贷平台开放,以节约网贷平台的信息成本。她说: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人民银行从制定征信业重点和基础性技术标准以及急需的业务规范入手,开展了征信标准化工作.并较快取得了成效,经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2006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征信数据元及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五项征信业标;隹。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征信业制定发布的第一批标准.是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目前发布的征信数据元系列标准包括《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和“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两项标准。通过征信数据元标准的制定,明确征信数据元的管理维护机制,对征信市场所涉及到的基础性、通用性数据元名称、定义、表示等做出统一的规定使不同用户对数据元拥有一致的理解最大限度消除征信数据元描述的混乱现象,对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效率.实现和增进信用信息跨系统、跨行业及跨部门共享具有积极的作用。 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标;隹分为信用评级主体规范、信用评级业务规范以及信用评级业务管理规范三部分。通过信用评级规范标;隹的制定,可有效规范评级机构运作程序和评级人员职业操守.提高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质量,有效保护投资人和商业银行的利益引导评级业健康发展。 征信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人民银行将根据征信体系建设和征信市场管理的需要,提出征信标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制定一批数据元目录及代码集、数据交换格式等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标准以及信息采集、加工、使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操作规范。用3~5年时间制定并完善有关技术、业务、安全、管理等各类主要标;隹,确保标;隹的适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并在实践中逐步扩展逐渐形成科学的标准体系。 本期集中刊登数篇征信业标准化建设的文章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