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理论梳理,构建了基于组织合法性的企业低碳管理模式,并结合3家标杆企业(丹佛斯、通用、日立)的案例分析提出研究推论。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企业进行外部适应及内部整合的组织合法性构建过程; 企业内部低碳管理合法性是以低碳意识-评级系统-产品服务化-低碳管理惯例这一顺序构建的;低碳管理惯例是低碳管理合法性持续存在、自我激活的过程,其最终形成需经历低碳认知图式、低碳行动框架、低碳生产流程、低碳产品设计等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整体思路,同时企业自身低碳化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导致企业制定和实施低碳战略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文章对企业低碳战略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从企业的外部环境、自身资源、低碳能力和低碳战略本身四个方面分析了低碳战略风险因素,从而构建起一个低碳战略风险的识别框架,旨在使企业能够有效地规避低碳战略风险。  相似文献   

3.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率先获取低碳竞争力的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先机。根据低碳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内涵、低碳竞争力培育的参与者、低碳能源开发、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发展资金、低碳管理、低碳文化这七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低碳竞争力网络,并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该网络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从本质上说明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和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企业低碳成长的路径与策略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力于从企业角度探讨实现低碳成长的路径与策略,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涵义,提出了企业低碳成长的概念;从个体、组织、经济—社会—环境3个层次的互动作用入手,探讨了企业低碳成长的逻辑,构建了低碳成长的路径框架;依据不同的路径提出了温和型低碳成长、激进型低碳成长、构建低碳成长企业伦理、与企业效益建立链接4类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是提升低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低碳企业供应链过程、管理模式及联盟形态等方面的特殊性,分析当前低碳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现状,进而构建低碳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框架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升低碳供应链的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综述方法,构建了整合的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动机、时机及过程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各个决策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动机包括提升企业绩效和提高组织合法性;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时机与其采纳动机、自身资源有关,早期采纳者的动机是提高企业绩效,而非提高组织合法性,并且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组织合法性和信息优势;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时机差异会带来实施过程的差异,早期采纳者在实施范围上更广,对管理创新的调整程度更高;管理创新自身的特征会影响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低碳经济要求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开发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企业通过生产管理创新减少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分析了低碳经济下中国企业生产管理的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流程创新和战略创新;构建了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管理创新框架,着重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初步实施阶段、分项应用阶段、多项结合阶段、集成综合阶段及协同作用阶段的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9.
知识、组织惯例和组织能力都是形成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要素,异质性的知识更被认为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新企业成长需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获取知识和组织惯例来实现企业制度化运行,形成组织能力并寻求竞争优势.显性惯例可以促进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显性惯例和隐性惯例可以促进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形成,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可以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在显性惯例影响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隐性惯例并不能直接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在隐性惯例影响竞争优势过程中并未起到中介作用.虽然显性惯例不能存储具有稀缺性和异质性特征的知识资源,但是显性惯例带来的组织制度化对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自身运行的稳定性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而隐性惯例虽然存储了异质性的隐性知识,但在新企业中仅仅依靠隐性知识和隐性惯例仍不足以实现竞争优势,这与新企业的特殊性有关,竞争优势的形成还需要新企业具备其他条件.  相似文献   

10.
探究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与管控要素的识别是探讨企业低碳化发展路径的关键。通过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和公众的外部压力等情境因素成为企业低碳投入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企业低碳投入主要是外推型行为;而低碳运营中低碳行为能力等企业个性因素影响最大,低碳运营主要是内拉型行为;环境价值观与两种低碳环境行为显著相关。因此,应加大企业环境宣传以构建自然和谐的环境价值观,加强企业环境能力的培养和增强环境行为意愿,积极发挥政策法规在企业低碳行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居民低碳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持续倡导和推行进程中,公民的低碳责任日渐凸显.鉴于此,本文以南昌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整体上具有较低的低碳认知水平、不确定的低碳态度和异质的低碳行为,低碳态度与低碳认知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低碳行为与低碳态度呈较弱正相关关系、与低碳认知呈弱正相关关系.建议发挥政府机构和新闻媒体在居民低碳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居民对低碳政策的参与度,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营造和谐的低碳文化和低碳环境,以提升居民的低碳生活水平和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贡献力.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文章基于直接消耗法对我国主要出口的按SITC分类的第3、第5、第6和第7类产品2005年和201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在下降,但出口商品的CO2排放总量较高,2005年、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CO2排放总量分别为4.8亿吨和5.1亿吨,我国出口贸易建立在高碳排放基础之上的特征明显。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实施的低碳规制和措施将会对我国第5、第6和第7大类商品的出口产生较大不利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出口贸易更好地发展,在与发达国家展开谈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创新低碳产品的同时重点控制第6类商品的碳排放量,并培育第7类产品新的出口增长点和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3.
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全球化问题促使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走低碳工业化道路,而实现低碳工业化的突破口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程度直接影响低碳产业竞争力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我国低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低碳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瓶颈。文章阐述了低碳工业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分析了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作用及交互作用机理,构建了集群与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耦合螺旋模型,通过探讨制约集群导向进行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各种因素,进而得出结论,以集群为导向构建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是实现低碳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建议应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低碳产业链或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宣传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技术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变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本文分别从能源安全政策、产业、财税政策、公共参与政策、人才政策以及消费政策五方面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政策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5.
Global warming has exerted severe challeng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food security,resource security,energy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world.Low-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the current trend of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us,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must seek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High-end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Thus,to develop the high-end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ealize low-carbon econom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ly emerging high-end industr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form such perspectives as effective use of resources,the improve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ve ability,and leading the high-end,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industries to the important region.  相似文献   

16.
刘筱慧  王斌  陈凯  焦阳  李刚 《技术经济》2021,40(12):74-84
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低碳经济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采取修正的TOPSIS方法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模型.针对传统TOPSIS方法中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相对贴近度计算中将被评价对象到"正理想解"和到"负理想解"的距离直接相加,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直接相加是不合理的;二是传统的TOPSIS方法忽略了被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的权重分配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密切值法对传统TOPSIS方法进行修正,解决到正负理想解两个距离的组合问题.首先,通过密切值的引入将被评价对象到"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转化为同向指标,保证了两个距离可以进行运算;然后,对两个距离进行归一化,保证两个距离在相同的数量级上,保证备选方案到正理想解的距离和到负理想解的距离起相当的作用,再根据决策者的偏好,对两个归一化的距离进行权重分配,保证两个距离分配的权重确实体现了决策者的意愿;最后,通过对秦皇岛市的低碳经济评价验证修正TOPSIS评价模型在低碳经济评价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评价指标有目标约束下的低碳经济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的经济低碳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锋 《当代经济科学》2012,(3):1-11,124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减排四个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并运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了在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经济低碳转型中的一系列关键变量的长期行为方式和中短期平衡增长路径;进而刻画了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配置和转移、化石能源价格、排放空间价格对能源结构、碳强度、消费、单位劳动碳减排量、单位劳动产出等变量的影响机制;同时揭示了运用一些政策工具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时机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实现低碳发展对北京市意义重大。北京市近二十年来人口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二三产业结构发生巨变,能源效率持续提高,因此运用STIRPAT模型对北京市(1995—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人口、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依次对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正向驱动作用。北京市低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在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度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推动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已经成为可持续的必然要求,集群内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构建低碳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子系统、服务创新子系统和环境创新子系统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促进集群创新机制、扶持引导集群核心企业、培育净化区域文化环境等支撑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分批次、分地区进行的低碳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77个城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对低碳城市建设影响低碳技术创新的效应与机理进行系统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自上而下指定产生、试点单位以省为主的第一批低碳城市试点并未有效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而自下而上申报遴选、试点单位以城市为主的第二批试点则显著推动了低碳技术进步;②政策效应机理是加大政策性研发补贴支持力度,而增加研发从业人员数量和提高经济集聚程度的传导机制并不明显;③环境规制、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均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环保重点城市、“两控区”城市、碳交易试点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和资源丰裕程度较低的城市而言,低碳城市建设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增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