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产业集群时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为研究重点,剖析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从保持持续竞争力的角度,就如何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何行  徐明昊 《科技和产业》2024,24(5):125-129
基于2013—2021年国内73个中小机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机场运营效率,并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2013—2019年国内中小机场的运营效率呈上升趋势,但2020—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运营效率显著下降。进一步研究表明,机场补贴对中小机场的运营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虽然机场效率不能直接影响补贴,但机场业务量对补贴有正向显著影响。因此,提出加强对中小机场的政策支持、注重提高机场业务量、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等措施,以促进中小机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行  何潇 《科技和产业》2020,20(12):154-159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交通瓶颈在于县域基础设施通达度偏低,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的“互联互通”交通布局还未形成。在国家提出要在偏远及交通不便地区大力推进通用机场建设的背景下,各省纷纷发布通用机场布局规划,确定了通用机场的县域建设定位。据此,立足于通用机场的高速建设趋势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通过论述依托通用机场提升县域交通通达程度的可行性,进一步阐明了通用机场对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玮 《辽宁经济》2005,(10):84-84
现代管理学认为,经营好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在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被称为第一资源.近几年,我国的中小机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航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造成的不利因素也在客观上制约着机场的发展,尤其是中小机场,在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引进方面缺乏优势和竞争力,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始终停滞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建立与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中小机场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临空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批与航空相关的产业聚集在我国各大机场周边,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经济区域。这种被称为“临空经济”的现象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临空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依托于大型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其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由直接服务及依托于航空运输业的相关产业和具有明显航空枢纽指向性(可充分利用航空运输优势和便利)的有关产业组成,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体系,是产业结构演变和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产业簇群已成为我国各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产业簇群极大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对我国产业簇群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首先按照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四阶段对我国产业簇群的形成发展进行划分,再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产业簇群作用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进行回归分析,由此总结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小民营科技企业选择集群发展,为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形成规模经济方面带来优势,但目前我国中小民营科技企业集群在机制建立、产业结构、竞争状况、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为此,必须营造良好的区域文化氛围;加强区域品牌的培育;发挥地方政府推动作用,改善企业集群区域的外部环境;企业集群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8.
姚旻 《北方经济》2012,(24):79-80
空港经济是依托机场区位优势使得资源要素以及相关产业逐渐向机场周边地区集聚的现象,对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了产业模块化的动因与实现路径基础上,以贵阳市龙洞堡机场为例,对机场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模块化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荷兰病"是泛指自然资源富集区经过开发,资源型产业快速扩张,其他产业发展受到阻抑的经济现象,它对区域经济发展可能产生长期影响.陕西属矿产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富集区,是我国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多机场区域内机场间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中小机场长期依赖政府补贴维持生存。增加中小机场的市场份额,提高其收益,从而提高其竞争力,是改善多机场区域机场间发展不均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两个机场的Hotelling模型,研究发现,中小机场与低成本航空公司进行合作可以降低航空票价、增加中小机场的吞吐量,从而改善多机场区域机场间发展的不均衡。最后利用鲁宾斯坦的“讨价还价模型”对机场与航司进行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做了研究,发现机场与内部航空公司合作形成的战略联盟带来剩余利润,两者在分享这一剩余利润时最有利的对策是提高自身的耐心程度,这样不仅可以维持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最终还可以平分剩余利润。  相似文献   

11.
马风华 《特区经济》2013,(2):200-203
本文以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为例,分析机场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白云机场和宝安机场货运量的增加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前者能带动广州三次产业的发展,后者能带动深圳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城市经济发展不能带动机场货运量的增加。机场客运量增长对广州第一、二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而对深圳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可以预见,随着机场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广州和深圳的临空经济发展政策也应从着力扩大机场业务调整为扩大机场业务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并重。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内中小机场布局日益完善,而新航线开辟选择方面缺少量化的问题,从机场的角度出发,结合旅客潜在需求量指标、连通性指标以及空铁竞争指标构建混合指数选择模型,来研究中小机场新航线的开辟选择问题,为机场航线开辟选择提供量化参考依据.通过对日照机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验证,在预计3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0万、机场设计年起飞架次为79500次、航线补贴金额为100万的规划要求下,计划开通6条航线,运用混合指数选择模型进行航线开辟选择,求出最优的6条航线,达成规划要求.实例证明模型在航线开辟方面具有可行性,可为机场的航线开辟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对临空经济发展阶段产生影响的各因素重要程度及其内部联系,提升各城市临空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构建科学客观准确的临空经济发展阶段评价模型。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与“港、产、城”理论、临空经济内涵,选取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成临空经济发展阶段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的熵值法与主观的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计算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影响因素的组合权重,采用组合权重与标准化数据构成的改进型TOPSIS法构建临空经济发展阶段评价模型。以中国8个区域航空枢纽城市沈阳、郑州、西安、乌鲁木齐、昆明、成都、重庆和武汉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成都、重庆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发展后期,郑州、西安和武汉的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发展前期,沈阳、乌鲁木齐和昆明的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处于起步期。  相似文献   

14.
李绍芳 《改革与开放》2011,(22):122-123
无锡市通过积极实施"530"计划,大力引进创新创业留学回国人才,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无锡开创的"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新时期广大的中小城市探索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杰如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18-119,155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服务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这既有助于达到保增长、促就业的目标,又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业的发展策略是优先发展中小服务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关系到民生的服务业,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相似文献   

16.
刘浩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2-27
解决好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是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内容之一。借鉴美、德经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多方参与的平台化发展路径。建议面向中小企业聚集产业,体系化布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立政府主导、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运营模式,围绕制造业企业“诊、研、产、供、销、服、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服务,帮助中小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17.
通用机场是通用航空的重要载体,对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优化国家民航运输体系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因此,深刻认识当前我国通用机场建设管理的阶段特点,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是深度落实"放管服"改革,实现通用机场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中国高速铁路极大地改变了国民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并重塑了经济地理。中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导致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空间集聚和中小城市的外围化,另一方面却出现了愈演愈烈的中小城市高铁站点争夺运动。中小城市通过高铁站点争夺以“竞劣”?为了回答这一“悖论”,文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和密度梯度指标,对以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重新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通高铁的中心城市和争夺高铁的中小城市之间的“人熊赛跑”理论假说,并利用数据对这一假说进行了验证。文章研究发现:(1)高铁的开通,导致经济活动向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的集聚,而中小城市被边缘化,即“人跑不过熊”;(2)开通高铁的中小城市相对于未开通高铁的中小城市而言,其能获得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即“跑过了同伙”;(3)“人熊赛跑”的理论逻辑,很好地解释了中小城市通过高铁站点争夺以“竞劣”这一“悖论”,即“跑不过熊,但要跑过同伴”。文章的研究,为中国高铁站点争夺的空间政治经济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