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其英 《发展》2010,(2):74-75
汉朝居有武威及河西并设置郡县,不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打通了西域通道,使汉王朝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的外交政策得以实现,并使中国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增强;二是隔断了匈奴与今日青海境内的西羌的联络,减少了西边的外患;三是汉王朝占有这些地区之后,大量移民,兴建军民屯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各种不同的文化得以传播,独特的西域文化在交流传播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西域文化的不断涌入,胡姬形象逐渐为社会所熟知,胡姬是指流入中原地区的西域女性,她身上异于传统女子的独特风情吸引着无数文人,传播着文化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来自西域的异族女子,胡姬形象所具有的自身美感特质、擅长歌舞、性格豪放和女性意识等方面无一不在影响着中原文化,她们在女性意识、文学价值、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霍锟 《魅力中国》2014,(19):143-143
唐代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音乐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经迭到时代的顶峰。宫廷雅乐、民间音乐相辅相成而共同发展。作为圆家层面的唐朝统治阶级对音乐文化的喜爱同样也起到了激励和引导作用。在宫廷音乐受民间音乐大量影响并吸收其养分之余,唐代宫廷音乐大量的流散与民间。对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从唐代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交流看中国音乐文化国家与民间的关系。音乐的主导推动力量——国家的“政策导向”;音乐教育的沃土——社会尊师爱乐风尚。唐代音乐的高度繁荣,是当时社会各个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当时的“政策导向”、社会的“爱乐风尚”、以及音乐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厦性”等,都是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吴霜 《魅力中国》2011,(1):86-87
中国新音乐是从1977年开始,中国作曲家利用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术,融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创造的一种特定的音乐风格。本文旨在对“中国新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适当地梳理,并同时对多年来关于中国新音乐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边疆民族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大量新材料的陆续发现,有关北宋时期西域历史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内容几乎涉及当时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西域国家与北宋贡赐活动的考察,已为多篇成果所涉及。但笔者以为,就目前研究来看,很多成果仍多着眼于地区内某国贡赐活动的追述,而较少将西域诸国视作一整体,  相似文献   

6.
高益群 《发展》2014,(4):37-38
正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天宝间乐曲,皆以边地为名,甘州其一也。"当时处于边地的甘州,将本土曲调融入西域音乐,慷慨悲壮,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后来,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命名的词牌、曲牌等边塞曲逐渐流入中原,脍炙人口,传唱四方。因其音韵优美,又得以进入宫廷,成为教坊大曲,风靡一时。给人间留下绝妙之音的甘州藉此芳名远播。随着斗转星移  相似文献   

7.
王钧 《魅力中国》2012,(32):181-182
黎锦晖先生是中国代音乐吏上一位重要的音乐家,其一生创作出的许多作品都被誉为经典,尤其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儿童歌舞作品.对少年儿童进行美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在此领域少有的音乐先驱者。他的教育理念是以歌舞实施的美育,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歌舞教育实践,还对如今的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多元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将多元音乐文化渗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够以音乐为媒介,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各族文化的特色,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质,从而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对如何成功的将多元音乐文化渗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成为了一大难题,必须提出针对性建议和策略,才能为今后的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结合卢前《新疆见闻》所记1946年随于右任在新疆的具体行程,可以了解到卢前在新疆丰富的文化交游活动和散曲集《西域词纪》中表现的饮食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戏剧文化等的具体历史语境。《西域词纪》体现了卢前展现新疆民俗风情、发掘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关联性的积极作为,卢前在新疆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也体现出现代行旅新疆的知识精英对中华文化在边疆地区传播方式的深入思考。梳理卢前《西域词纪》也有助于深入理解近现代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为新疆和平稳定和民族团结大业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程爽  王震宇 《魅力中国》2014,(27):68-68
本文对中国多元文化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艺术价值的渗透、运用、融合与发展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从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人物的性格、音乐的创作手法等方面,创作性的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故事背景、民族乐器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艺术价值融合,其发扬中国多元文化艺术价值,合理借鉴西方文化艺术,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得了成功。他的传教策略是把基督教的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融合,找出两家的相通之处,成功地进行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利玛窦首先熟悉中国的文化,从心理上感化中国人,融合两种不同的观念,使基督教中国化,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玛窦的传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交流,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学习,代表了不同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邢律楚材是我国元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对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与多民族文化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作品和诗歌是13世纪中叶记述西域地区历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3.
范丽丽 《魅力中国》2010,(29):256-256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逐渐在中国的西域传播开来。这一印度佛教文化与古希腊及地中海古典文化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人类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仍然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历史上一个音乐文化十分发达的时期,宋代的禁军制度是促进其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宋代重要的宫廷燕乐机构—钧容直、东西班皆隶属于驻扎于京城的中央禁军。庞大的禁军为宫廷音乐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音乐人才,也是音乐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禁军制度成为促进当时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数庞大和待遇优厚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移民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民族最杂的一个社会,虽然这不是完全遵循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但移民的冲撞、融合给当时社会带来了经济开发、民族交流、南北混合等一系列新的变迁特征。唐代人口迁入的特点是周边各族与各国内向内地大量迁移,而迁出的特点则是狭乡人口向宽乡迁移,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以及时多时少的逃户和动乱时期的南迁。此外,还有募民戊边屯垦、配流滴边、灾荒移民就食等官安置形式,而士族官僚的迁移则有中央新贵迁徒京畿、旧士族移贯和士大夫的“宿住”、“讲学习业”等自发迁移。这种迁移不管是自发性的还是强制性的,它都影响了人口分布的格局,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开发,促进了神经活动与新因素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赵丽娜 《魅力中国》2010,(6):315-315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继承与传统文化根基思想相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完善统一的理论体系。本论文借鉴传统文化理念,结合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将传统艺术与人文精神加以融合,目的在于突出强调传统理念对于当今艺术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黎锦晖是“五四”运动前步入社会的一位音乐家。他开创近现代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的崭新体裁,其作品唱词通俗流畅,非常适合儿童演唱,并创办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黎锦晖作为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是21世纪我国音乐史上的创举。  相似文献   

18.
黎锦晖是“五四”运动前步入社会的一位音乐家。他开创近现代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的崭新体裁,其作品唱词通俗流畅,非常适合儿童演唱,并创办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黎锦晖作为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是21世纪我国音乐史上的创举。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代的石刻艺术活动,在继承和发扬先秦多种形式艺术与技术的基础,造形意识从萌芽逐渐趋于成熟;西域与佛教外来艺术的传入,更丰富汉代绘画与雕刻的题材与技法,表现出极高的原创性。[1]从西汉起,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各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边境各族的雕塑艺术有了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20.
杜娟 《魅力中国》2014,(5):78-78
合唱最早是源于西方艺术,是西方音乐文化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体裁。中国的合唱艺术发展是受外来音乐的影响,并与中国人民的社会斗争实践及文化教育发展紧密相连。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政治、经济的不同,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使中国合唱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